1.2 微囊
微型胶囊(Microcapsule,简称 MC)简称微囊,是指将固态或液态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中而形成的直径 1~几千μm 的微小囊状物[6]。微囊化技术是 20 世纪 40 年代最先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发明的,他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了微囊并成功的运用于药物的包衣.微囊化技术在我国是近 30 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工艺,其制备过程通称微型包囊术(microencapsu-lation),简称微囊化。目前,该技术已深入到医药、食品等众多领域,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产品形式,特别是在医药领域,微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药物的刺激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增加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及靶向释放等功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制备微囊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是根据药物的性质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包括:界面聚合法;复凝聚法;喷雾干燥法;包结络合法等。其中界面聚合法因具有微囊粒径小,载药率高,释放效果好等特点,被研究者广泛应用.Grit Baier等人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了叶酸修饰的羟乙基淀粉微囊并研究了Hela细胞对其非特异性吸收的情况,结果显示,制备的微囊在500-800 nm之间,并具有良好的形态,以荧光素为模板药物的稳定性试验显示出了微胶囊对所包覆药物的稳定性。
微囊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微囊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可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将药物用高分子材料包封,使药物进入到体后在特定的部位,特定的时间内缓慢释放或控制释放,达到对药物治疗量进行有效控制目的。药物的定位缓、控释放在治疗癌症方面应用较多,如 Jono K用 Wuster工艺稀释法制备含有钆的卵磷酯微囊,采用中子俘获疗法治疗动脉内瘤。口服微囊 2 h 后测得大鼠肝中的浓度相当于注射剂的 70% ,在血管中发生栓塞,对诱导的血管局部缺血不严重。类似的例子还有将 Co 和磁性材料包封在微囊中,在体外用一磁铁使含有 Co 的磁性微囊定向聚集在病灶处用于癌症的化疗[7]。目前,中药领域中采用微囊技术的产品还较少,大部分集中用于挥发油的包囊来解决它的易挥发性或掩盖不良气[8,9],近年来运用动脉栓塞法治疗癌症,且多用微囊类制剂,能定向作用于癌组织,很少损及正常组织器宫,延缓药物的释放,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有利于彻底杀死肝癌细胞。黎维勇[10]在白芨胶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制备出白芨微球,体内外实验证实其血液相容性好,选择性栓塞作用强,栓塞时间长等优点。董生等[11]经肝动脉注入羟基喜树碱微球,观察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疗效,结果药物微球组与单纯羟基喜树碱组、空白微球组比较,肿瘤坏死更彻底,更广泛,且生存期明显延长。
再比如中药制剂的研究已从传统制剂的丸、散、膏、丹进入到中药滴丸、气雾剂、微囊剂等现代新剂型,而将微囊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可以使其具有缓释或靶向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在非靶部位的毒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1.3 PEI及NIPAAm
聚醚酰亚胺(PEI)是琥珀色透明固体,具有很强的高温稳定性、良好的阻燃性、抗化学反应以及电绝缘特性,它是良好的成膜材料,接枝到上述纳米水凝胶表面,极大的提高了纳米水凝胶分子的环境敏感性,能很好的作用于细胞,成为优良的生物试剂载体[12]。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是一个大多数为热敏性共聚单体的微凝胶,形成原理是氮取代丙烯酰胺,可通过不饱和酸与胺反应或不饱和酰氯与胺反应、Beckmann 重排或Schmidt 重排、不饱和酰胺N 上烷基化、烯腈或烯胺烷基化再部分水解制得。聚合后的聚N - 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是具有敏感性很强的微凝胶,呈海绵状颗粒,可以收缩和膨胀,来响应外部温度的变化,并改变自身体积形状,来改变外部一定空间的温度[13]。 透明质酸修饰聚乙烯亚胺微囊的研制及其载药性能的研究(3):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5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