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微胶囊化的意义
1.2.1 改善物质的物理性质
液态转变为固态。当液态物质被微胶囊化后,可得到细粉状产物,称之为“拟固体”。虽然在使用上它具有固体的特征, 但其内部仍然是液体,因而可以良好地保持液相的应用性能。微胶囊化可以使液态功能物“ 易于使用” , 微胶囊壳在特定条件下使微胶囊破裂(控制释放), 壳芯液体放出,达到应用的目的。
一些功能性物质为液态, 或者是在液态下发挥作用, 如液体香精、护肤营养保健药剂及除毛剂等。将它们通过微胶囊技术制成“拟固体”,通过物理吸附、化学粘合等各种手段, 就可以比较稳定地存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纤维表面, 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1.2.2 控制释放
微胶囊所囊的功能物可即刻释放, 也可经过一定时间逐渐地释放出来(缓释)。采用机械方法(如压、揉、搓、摩擦等)或者采用化学方法(如酶的作用、溶剂及水的溶解等), 囊芯功能物质即刻释放。囊芯功能物质的释放决定于微胶囊壳膜的性能, 微胶囊壳膜有半渗透壳膜和全封闭壳膜, 半渗透壳膜内的功能性物质既能缓释又能通过机械等作用即刻释放, 而全封闭微胶囊壳膜主要是通过机械等方法即刻释放。加工微胶囊要依据囊芯功能物质的物理性能来决定选缓释型的还是选全封闭型的(主要通过机械方法即刻释放)。
1.2.3 使不相容的物质隔离
微胶囊化后可将各成分隔离, 在生产中能阻止混合组分中各成分的不良干扰。如在涂料防印印花中, 为了防止电解质对合成增稠剂的不良干扰, 可先将电解质硫酸铵微胶囊化, 然后在汽蒸时通过控制释放来达到目的。
1.2.4 屏蔽道和气
微胶囊化可以用于掩饰某些化合物的令人不愉快的道。
1.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1 复凝聚法
复凝聚法是利用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以离子间的作用相互交联,制成的复合型壁材的微胶囊。一种带正电荷的胶体溶液与另一种带负电荷的胶体溶液相混,由于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而发生分离,沉积在囊芯周围而得到微胶囊。复合凝聚法是水相分离法中的一种。因为复凝聚法同时受pH 值和浓度两个条件的影响,所以较难控制反应条件,只有当两物质的电荷相等时才能获得最大产率。但是复凝聚法具有可以不使用有机溶剂和化学交联剂的优点,同时该法可以将非水溶性液体微胶囊化,且产率较高。冯岩[2]等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VE微胶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VE微胶囊的包埋效率可达到(92.78±0.65)%,并且采用转谷氨酰胺酶作为交联剂,将复凝聚法应用到食品卫生领域。董志俭等[3]以复合凝聚法制备薄荷油微胶囊,取得较好的效果,制得球状的多核复凝聚微胶囊,并且发现具有较好的控制释放性能耐高温高湿等特性。Dai 等[4]以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作为混合壁材,具有电泳性质的液体作为芯材,用复凝聚法制备出微胶囊颗粒,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粒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等的表征,表明产品的壁材表面性质较好,具有很好的保护性能且热稳定性良好,并通过低电压试验证明产品在电泳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3.2 单凝聚法
单凝聚法通常被称为沉淀法,该方法通过向含有芯材的某种聚合物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该聚合物的溶解性降低,该聚合物和芯材一起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制取微胶囊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事先制备乳液,也可以不使用有机交联剂,可以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但通过该法制得的微胶囊粒径较大。杜静玲[5]等以聚天冬氨酸和明胶为壁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VA棕榈酸酯微胶囊,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使微胶囊中VA棕榈酸酯的初始含量达到84.3%,并经过高温实验证明该产品可以很好的提高VA棕榈酸酯的稳定性。 皮革用香精胶囊的制备(5):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5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