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强调利率市场化,排斥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所以这个理论在市场经济国家仍然占着主流思想。但是,因为该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利率无法完全由市场控制,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并且市场利率也无法有效满足融资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并不能有效满足中小农户的融资需求。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由于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的金融危机,学者们意识到市场利率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样的想法,Stiglitz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借款人和金融机构的信息都不是完全透明的,金融机构无法完全掌握借款人的信息。为了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中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有必要引入政府干预,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市场中只起到补充和稳定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1)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应该参与到市场中去,将存贷款利率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以防出现利率大幅变动的情况;(2)在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利润的前提下,向某些部门和地区发放低息贷款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各部门经济保持平衡;(3)运用一系列措施比如使用担保等改善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4)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或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等方式,确保金融市场的信息对称,以防金融机构在不了解借款人的信息就贸然将贷款发放出去导致贷款回收率低下;(5)政府适当介入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运作中,提高其贷款效率。
2.2 农民收入相关理论
2.2.1 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这一发展经济学模型。他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差异显著的经济部门组成的,即文持生计部门和现代部门,这两个部门相互割裂,各自独立运行。其中文持生计部门作为传统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但容纳了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劳动生产效率和工资水平都比较高。
生产部门可以从传统部门不断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由此获得的利润不断累积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也随之增加;由于现代部门的生产率高于传统部门,工资也会高于传统部门,在吸收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可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当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完全吸收后,随即完成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型,二元结构也随即终止。
2.2.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凯恩斯指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是增加的消费占据增加的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并且由于穷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占据收入的比重远大于富人,所以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远高于富人。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农村现实,就可以合理解释“谷贱伤农”现象:农产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在人们收入增加对粮食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购买农产品的意愿减少,由此农产品的需求会降低,这样一来农产品产量增加了价格反而下降,农业生产效率依然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农民来源于农产品买卖的收入也难以得到提高。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4):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2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