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应该这样进行重构:以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投资、政策性金融投资、民间资本投资、外国资本投资为重点,采用多元化融资的融资方式,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只有这样,广大农村地区的融资体系才能盘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摆脱投资不足的局面,发挥辐射性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途径和模式
4.1 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融资途径
4.1.1投资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在最近10年里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力度,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核心之一就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层面看,2003—2007年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中用于农村建设的总量超过3000亿元,用于农村建设投资占当年中央政府投资总规模的比重,由2003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约48%。从农村基层的实际投资情况看,我国政府的农村公共投资力度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强隋。同时农村村级公共投资的实施力度在最近几年逐步加大,而且总体涵盖了人民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样本村公共投资的年平均规模达到了20万左右。
4.1.2 融资对策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加快,县域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趋于弱化,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一、现阶段农村融资的基本特点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近几年,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如表二所示,2007年存贷款差额比2003年增加7.33亿元,扩大2.4倍。近5年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近10亿元,而贷款仅增加2.65亿元,占新增存款的26%。5年间存贷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由2003年的84%下降到2007年的64%。与银监会规定的存贷款比例的75%,还有11%的空间,如果增加10%的投放,每年贷款将增加2.8亿元。
表一、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存款余额 增加额 贷款余额 增加额 存贷差额 存贷比例
2003年 18.79 5.17 15.73 3.04 3.06 84
2004年 20.7 1.91 16.59 0.86 4.11 80
2005年 22.37 1.67 17.36 0.77 5.01 78
2006年 26.08 3.71 17.36 0 8.72 66
2007年 28.77 2.69 18.38 1.02 10.39 64
表4.1.2 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注:本文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和邮政储蓄
(二)金融机构对支农信贷资金投放仍显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应优先用于“三农”,近5年来,支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投入总量仍显不足。作为支农的三家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任,但贷款增幅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银行自1998年以来,加快商业化进程,贷款投向大中城市,其农业贷款呈萎缩态势,农行的支农职能趋于弱化。如表三所示,农业银行2007年末农业贷款比2003年下降11%。农发行的支农职能缺失,农发行只放发粮棉收购贷款,但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其业务逐渐收缩,其贷款出现负增长。 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途径研究(7):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