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政策配合不协调
多年来,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是各自为政。地方财力有限,加大支农投入往往力不从心,而县域金融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化,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也减少对三农的投入,两大资金在支农方面都处于弱化态势。虽然2003~2007年全市农业贷款平均每年增加5800万元,2007年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17%,但是比重仍然偏低,对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基础建设缺乏信贷支持。如何找到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政策的结合点,有效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使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产生支农的最大效益,是当前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3)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现行利率政策影响了有效的支农服务
1、农村信用社普遍面临着资本少、效益差、包袱重,结算慢等困难。全市24个农村信用社,有22个是资不抵债社,面临经营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历年亏损多。截至到2004年底,农村信用社的历年亏损1千多万元。二是历史包袱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额4千多万元,占比为46%,不良贷款的清收非常困难。三是自有资金少。2004年底,其股金余额为9744万元,资本充足率为负数,所有者权益余额为-2347万元。其抗风险能力很低,信用社是靠国家信用进行负债经营。四是支付结算落后。农村信用社金融电子化程度低,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状态。
2、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盈利,却加重了农民负担。目前,农村信用社,除生源地助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外,其余各项贷款都实行浮动政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有价证券质押贷款实行上浮30%,半年至一年期的是6.903%;农户连保贷款与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人保证、抵押贷款实行上浮60%,半年至一年期的是8.496%。按2004年末贷款余额测算,仅一年期小额信用贷款农民就多付利息230.75万元。
4)县域金融资金大量外流,造成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紧张
一是由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利率高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被上存,2007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99268万元,占其存款的23%。二是邮政储蓄持续增长,2007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为28339万元,增长15%,占全市存款的7%。三是由于农业投产风险大,农村信用社将资金投向风险较低的有价证券。2007年末,有价证券投资余额达78429万元,增长14%,占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的39%。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致使真正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所剩无己,“三农”资金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5)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低下,对资金缺乏吸引力
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现在农村还是以粮棉种植业为主,一部分乡镇企业都向城市工业园区集中,2007年全市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1%。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资金,结构调整也很难进行。比如种植粮食每亩仅需投资200元,而冬暖式高温大棚每个需要投资1.2万元,搞小规模养殖也需投资3万元左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道路交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途径研究(9):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