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曲折和坎坷的。由于对外贸易实体基础薄弱、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汇率调控能力缺失等因素,日元国际化进程以失败告终。但日本在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中,逐步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成功的。然而中国在面临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刻不容缓。通过回顾和审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有益启示,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元国际化概述
(一)日元国际化进程
按照日本大藏省的定义,日元国际化指“提高国际金融交易和海外交易中日元使用比例以及外国投资者资产存量中以日元计价资产比例,具体的说就是日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以及在经常交易、资本交易与外汇储备中地位的提升”。日本在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19世纪50-60年代美元面临的特里芬难题逐渐凸显出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崩溃之后,黄金与美元脱钩。此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外贸规模不断增大,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多,日元面临的升值压力逐渐增大。但是日本政府和央行对日元国际化却持反对意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主要原因是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日本政府担心日元国际化后大量的资本流动会对国内市场的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持消极的态度。这一时期的日元国际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制,主要强调日元货币在国际贸易的结算职能。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机能与作为储备货币的机能被严格区别开来。该时期随着日本经济实力与对外贸易日益膨胀,日元国际化是日本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并非其主动选择。作为结算货币的日元国际化开始被研讨或提倡,但对作为储备货币的日元国际化则被回避或阻止。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这段时期最重要的国际背景是日美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摩擦对日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根据1984年5月发表的《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大藏省发表的题为《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的政策报告,以及外汇审议局发表的《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的官方文件或协议,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正式拉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本经常项目收支大量顺差的同时,美国财政赤字则剧增, 对外贸易逆差严重。而其贸易赤字的主要部分则是对日贸易赤字。美国政府因此就日元汇率问题不断给日本施压,其最终结果是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的签订是日元国际化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金融国际化的一个显著性标志是1980年《外汇及其外贸管理法》的修订,该法的修订放开了日元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管制。但“广场协议”导致了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并在随后的十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也大大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主要特征是日元国际化的积极推进。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普遍意识到单钉住美元汇率政策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纷纷增加一篮子货币中其他货币(包括日元)的权重,使其尽量与对外贸易和金融交易相适应,以减缓本币与日元汇率过度波动造成的消极影响。人们在对东亚新的货币格局探讨的同时,日本政府则主动解决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流动性困难问题,并将这次危机视为日元国际化的一次机遇,以此来增强日元在亚洲的影响力。从1998年开始又掀起了一次日元国际化的浪潮。1998年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彻底修订了《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为外汇自由跨国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1999年欧元的成功推出也促使日本重新反思日元的国际化道路。日本政府的日元国际化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试图通过“日元亚洲化”来实现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目标。2000年5月东盟l0国与中、日、韩三国合作(10+3)的机制下建立双边互换机制。8月,东盟加上中日韩三国的中央银行将原来的货币互换额从2亿多美元提高到l0亿多美元。2000年,在美国和拉美等国家的支持下,7国财长会议接受了日本在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提高日本及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在IMF的出资比率的要求。表明了日元表决权扩大,日元影响力增强。 日元国际化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2):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