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五)人才匮乏,竞争加剧 6
四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6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6
(二)数据的检验分析 7
(三)选择最优GARCH模型 9
五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策略 11
(一)商业银行内部防范措施 11
(二)金融市场外部策略建议 12
参考文献 14
一 引言
我国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源自1996年,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管理中却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利率风险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由于利率的波动对资产价值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伴随着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不成熟,能力较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利率风险必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于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文献来自麦金农和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理论中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即应该制止管理当局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干预和控制,使市场来决定利率和汇率水平,由市场起决定作用。Ash 和 Enrica(2004)[1]研究结果得出,在良好的金融体制环境下,实施金融自由化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给商业银行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反之则会带来负面影响。Saoussen(2010)[2] 在其著作中,以六个东南亚国家为研究对象,使用 LS、TSLS等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过度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步入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利率市场化这一问题并投入大量研究。2014年,周小川明确表示我国将在一两年内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刘小艳(2014)[3]指出对于长期受利率束缚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在于市场化的推行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需求供给,还推动了银行业务转型,创新金融产品,但是带来了利率波动、存贷款利差缩小等弊端。侯若瑶(2015)[4]指出利率市场化能提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权力,在激发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会带来多种风险,增加风险管理难度。李伟成(2016)[5]在研究中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特征,然后分开描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各个阶段,指出各个阶段市场的表现。
比起中国,国外专家率先采用了很多风险度量工具进行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开始使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来计量利率风险,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久期缺口管理办法、VAR方法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开发了动态模拟分析、CAPM 分析等新的利率风险计量工具。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深入发展,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开发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分析软件,有的甚至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在国内,李晓蓉(2014)[6]采用AR(p)-GARCH(p,q)模型对国内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交易账户利率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优秀的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郝中中(2015)[7]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敏感性压力测试对16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探索,并发现利率风险管理的不足。杨毅,苏庚云(2015)[8]采用VAR模型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出相应对策。王莹(2015)[9]选取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 GARCH 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利率波动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较大,并且具有长期记忆性和持久性。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2):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5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