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2)

时间:2020-07-21 21:51来源:毕业论文
针对该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诸多的研究:如韩梅运用结构偏离度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

针对该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诸多的研究:如韩梅运用结构偏离度对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增加[1];吕锦慧、韩学广等人则不仅运用结构偏离度还结合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2];林杜、张虹两人则分别运用了结构偏离度系数、劳动生产率系数和就业弹性系数这三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对贵州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并对此提出建议促进二者协调发展[5]。这些实证分析都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研究数据相对较老,而研究地域也较为局限。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人口大省,面对庞大的人口压力,就业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

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角度展开探究,来促进江苏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采用江苏省2003~2012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为研究依据,引入结构偏离度来分析其二者的协调性,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带动扩大就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保持协调一致。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所占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区域一定时间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又叫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的数量以及比重,反映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

2.1  理论基础

2.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关于劳动力随三次产业收入差异而变化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对威廉·配第的研究结果的印证和总结。该理论将国民经济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同产业间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劳动者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逐渐向收入水平高的地方转移,是以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变化。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再次提高,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在对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呈现出第一产业的数量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的格局。

2.1.2  库兹涅茨定理

库兹涅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经过进一步的考察,归纳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在工业化的最初阶段,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持续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持续上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值变化亦是如此;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且上升速度前者快于后者;工业化后期,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渐落后于第三产业,而对就业结构来讲,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则持续上升,大量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某一段的时期内,就业结构的变化会相对的落后于产业结构,但是从历史时期两者的变化来看,他们之间具有一致性,形成了“库兹涅茨定理”。

在现实生活中,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都验证了“库兹涅茨定理”。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关,二者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各个产业的产出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收益,致使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产生差异,造成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分的布发生了变化,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就业结构;相对的,由于劳动力自身存在差异性,它影响了劳动力的分布状况,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因此,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是相互的。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2):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5678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