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产城融合的内涵解析
对于“产城融合”的理解,许多研究文献均有涉及到,但是就其分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并且各个研究文献所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也存在着差异。这里总结概括主要的观点:
⑴产城融合是指居民的生活和就业相融合,重点在于使产业结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此时,可以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符合城市的发展,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生活[2]。
⑵另外一种主要观点是产城融合的模式应该主要应用于具有居住、生产和商业购物等多功能的新兴城市的建设上,这一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的发展来带动新城区的建设。
⑶除了上述两种观点之外,还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将产业园区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城市功能的区域,以城市的发展来相应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互融。
产城融合从本质上讲,其内涵是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功能双管齐下,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产业、城市和人类三者之间良性发展的有机整体[3]。在这个整体中,产业依附于城市发展,城市更好的服务于产业,促使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二者之间相互匹配、相互作用。总结产城融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功能融合、结构匹配、以人为本[4]。
1.2.1 产和城功能的融合
一个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功能、政治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等。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与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紧密的联系,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会相对应的创造出什么样的产业。反之,一个城市的主要产业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该城市所具有的什么样的功能[4]。因此,可以看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和城市在功能上是相互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产城的功能融合,统筹二者的发展,从全局出发,使之可以相辅相成。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1.2.2 产和城结构的匹配
产城融合最终是要达到人民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和谐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居住结构和就业结构相辅相成。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影响甚至决定这一个城市的就业结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就业结构是否符合该地产业的发展,是否适合该地区人们的需求。随着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的数量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进行转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劳动力数量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逐渐增加,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逐渐的减少[5]。产业经济发展前期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吸引能力最强,等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会不敌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自2000至今,江苏省的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不断的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逐布迈入国际化的新阶段。全省的生产总值从2000年到2010年扩大了五倍之多,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也发生着深刻地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增加,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产业结构依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顺序结构,第二产业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并且增加的速度较快。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影响下,江苏省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积极地变化。全省的从业人数从2000年到2010年增长了300多万人,就业结构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顺序由2000年的42.8:30.2:27调整到2010年的22.3∶42∶35.7,第一产业下降二十多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八个百分点。此时,中国的就业结构已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一产业起支撑作用的就业模式,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产城融合之路必须实现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相匹配,才能够真正实现产城和谐发展。 江苏省产城融合发展探究(3):http://www.751com.cn/jingji/lunwen_6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