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选题意义:《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出来的一部以唐代玄奘法师赴天竺学习佛教的经历为蓝本的杰出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作品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治国的政治理想。本课题从沙僧的形象入手,揭示他身上既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奴性这一国民劣根性等多重性格,意在探讨这个形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41803
研究现状: 此作品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师徒四人的活动为中心,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在小说中关于沙僧的描写着笔不多,文学评论中更是鲜少人提及,因此取经集团中沙僧的形象较不为人注意。然而沙僧并不是毫无特色的艺术形象,他的身上也散发着不易察觉的光辉。目前评论界也有一些关于小说中沙僧形象的研究,但是对于他的性格独特性的研究较为稀少。
2、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研究内容:论文主要通过本课题从沙僧的形象入手,揭示他身上既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奴性这一国民劣根性等多重性格,探讨这个形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
研究方法:论文主要采用例证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对小说《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进行研究。
思路:论文具体分三个部分来论证:
1.分析沙僧形象的基本特征。
2.沙僧形象的定位与分析。
3.分析沙僧这一形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
3、准备情况:
这段时间,我仔细研读了小说《西游记》,认真分析作品中沙僧形象,以及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这个形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后来阅读了大量关于此作品的研究文献,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此作品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论文的思路更为清晰,对材料的应用和安排更为明确。以下为查阅过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1]吴承恩.西游记[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伍林光.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析西游记中沙僧形象[J]. 娄底师专学报,2004(4).
[3]汪注.精明的沉默者--沙僧与皇权专制制度下的人性异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曹炳建.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1).
还有其他一些有关《西游记》沙僧形象特征的研究资料。
4、总体安排和进度:
进度计划:
12月20日—1月10日,组织学生完成论文选题。
1月13日—2月23日,下达论文任务书。
2月24日—3月20日,设计论文研究方案。
3月21日—3月23日,完成论文开题相关工作。
3月24日—3月31日,提交论文初稿。
4月1日—4月15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4月16日—4月30日,论文定稿。
5月1日—5月10日,做好论文答辩准备工作。
5月11日—5月20日,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成绩综合评定工作。 《西游记》中沙僧形象开题报告:http://www.751com.cn/kaiti/lunwen_4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