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本文一共通过五个章节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章是相关概述,是对本文研究公司治理的具体内容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讲解;第三章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股权集中度、经营者持股、国有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第四章是实证分析,提出假设,选择样本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第五章,在理论与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几点相关性建议。本文结构框架如下图1-1所示:
1-1 本文结构框架图
1.2.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积极查阅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文献和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国内外发展趋势,并有选择性的吸取同行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实际搜集来的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计算得到所需的指标,并运用相关方法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
(3)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在阅读、归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统计模型、运用统计软件实证研究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具体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2 相关概述
2.1 公司治理
我国理论界许多学者对公司治理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物是吴敬琏、林毅夫和朱长春:
(1)吴敬琏的观点
吴敬琏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机制,是一种组织结构,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上市公司需要妥善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大股东与小股东的矛盾以及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矛盾。
(2)林毅夫的观点
在论述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时,他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随后为了加以佐证,林毅夫还引用了米勒的定义,即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如下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如何确知企业管理人员只取得为适当的、盈利的项目所需的资金是不是比实际所需的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遵循什么标准?谁讲裁决管理人员是否真正成功地使用公司的资源?
(3)朱长春的观点
在朱长春的重要著作《公司治理标准》 一书中,他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相当于企业的“操作系统”,而公司监管体系则相当于企业的“应用软件”。企业的两个权,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在“经营权”层次上,企业构建起了企业管理,它的目标是在经营权层次上实现“经理人职业化”;在“所有权”层次上,企业构建起了公司治理,它的目标是在企业所有权层次实现“董(监)事职业化”。
在本文中,公司治理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体现,分别是经营者持股、股权集中度、国有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经营者持股的广义上含义是指经营者的某种权利,即能够以各种不同形式持有本企业股票或着购买本企业股票的权力,股权集中度是一种数量化的指标,是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皆由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而表现出来。股权集中度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是一项主要指标,也可以在很重要的程度上反应公司稳定性的强弱。独立董事或独立非执行董事与外部董事,指的是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中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一般说来,独立董事,即不在公司任职,不参与具体事务,没有公司股票,能为公司出谋划策。 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2):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1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