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理论对企业并购从经济学意义上进行了解释认为企业并购有潜在的社会效益,通常包含了管理层业绩的提高或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张维齐、安甜,2002)。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管理协同效应,通俗地说就是如果A企业的经营管理比B企业更有效率,在A企业并购了B企业之后,B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被提高到A企业的水平。这不仅会给目标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因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管理效率将由于此类企业并购而提高。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是指由于经济上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从而形成收益增加或成本减少的情形。
(3)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起因于财务方面的目的。例如,有的公司有剩余现金流但投资机会少,而有的公司投资机会多但缺乏资金,通过合并弥补了双方的不足,由于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的成本更低,所以兼并就带来了收益。
2.3.2 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认为兼并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但他们却不清楚增大市场份额是如何取得协同效应的。如果增大市场份额仅仅意着使公司变大,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论述前面已阐述过的规模经济问题。事实上,增大市场份额是指增大公司相对于同一产业中的其它公司的规模。
关于市场势力问题,存在着两种意见相反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导致合谋和垄断,兼并的收益正是由此产生的。所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反对垄断,保护竞争。这也是反垄断法成立的主要理论支持。第二种观点却认为,产业集中度的增大,正是激烈的竞争的结果。他们进一步认为,在集中度高的产业中的大公司之间,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因为价格、产量、产品类型、产品质量与服务等方面的决策所涉及的维度巨大,层次复杂,简单的合谋是不可能达到的。文献综述
2.3.3 代理动机
代理动机假说指的是管理层发动并购重组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Jensen(1986)提出的“管理层个人利益组合的多元化”,“管理层利用自由现金流扩大公司规模进而提高与公司规模正相关的个人利益”,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及Shleifer&Vishny(1986)提出的“通过并购扩大公司规模进而提高公司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
2.3.4 自负假说
由Roll提出的自大假说,认为大多数兼并都是经理人自以为正确但事实上是错误的决定(Roll,1986)。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股价已充分地展示了公司的内在价值,而许多经理人往往认为自己能够挖掘出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这种投资通常是经理过分相信自己、小看市场的错误决定。
反垄断法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4):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7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