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不均衡的收入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巨大的利息收入除了享有被管制的利差优势外,大量放贷产生的规模效应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源头上讲,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其实挤占了本应投向直接融资渠道的资金,市场投资者(基金/机构/散户)本应可以成为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果把钱投向了银行。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形成大银行—小资本市场的格局。金融体系中的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流转,银行左手吸存,右手放贷,资本充足率一旦不充足就会寻求二级市场融资进行补充。这种模式短期看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是蕴藏着巨大风险。
(四)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
近年来,我们可以观察到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颁布的政策日益严格化、微观化。具体表现包括:从总行层面的宏观监管逐渐深入到分支行层面的微观监管;从对全行业的总体监管逐渐细化到对不同银行个体的差异化监管;从定性监管到定量监管等等。
如银监会发放的《加强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的通知》,里面就要求商业银行立即开展服务项目的清理工作,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清查和自查,同时列明所有服务项目,注明收费项目的情况和收款依据。这就表明,对于逐渐占一定比例的银行中间业务在有关政策的鞭策下会更加规范化合理化,那相应的也就会减少中间业务的收入,对于银行来说这会是个挑战。
(五) 国外股东纷纷减持中国银行业的股份
据西方媒体报道称,高盛在去年2012年已通过向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Temasek)转让其所持工行股份中40%份额,套现25亿美元。消息传出前,高盛则正以较当前交易价约3%的折扣出售这些股份。而就在2011年的年末,高盛也曾减持过工行股份,套现15亿美元。同期,美国银行出售所持中国建设银行的剩余股份,从而在2011年一年就全部转让其所持建行的10%股份。花旗在2012年也加入转让行列,出售了长期持有的浦东发展银行的股份。之前曾出售中国一些银行持股的西方主要银行还有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UBS)。
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国政府对金融业有更苛刻的资本要求,高盛和美国银行需募集资金以满足这种要求,但这两家美国银行巨头近期的售股举动,无疑也是因为他们担心中国银行业隐现的危机若是变成现实,会导致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大幅缩水。
虽然,国外股东减持中国银行业的股份不能从单方面来讲是中国的银行业出现了问题,但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来说,任何的一草一动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做到防患于未然。 国有四大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5):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