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内容
菊花原产中国, 属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 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 已有 2千年的栽培历史, 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有 3千多种。菊花在花卉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菊花切花是国际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鲜切花之一, 约占鲜切花总产量的 30%[27]。研究和应用菊花花期调控技术, 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对提高菊花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菊花开花的生物学特性:菊花需要生长到一定的生长量才进行花芽分化, 通常为展叶 10 片, 此时顶部约有 7片尚未展开的叶。开花时一般有叶 15片, 株高 60cm左右。因此培养品质优良的切花菊, 花芽分化时必须展叶 17 片以上。花芽分化前的营养状态应是适中的、充实的, 必须达到开花时的标准[2]。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少有在夏天和冬天开放的,且花期较短,影响了其应有的观赏价值。因此我们通过对光周期的调控并配合定植期措施进行实验,从而改变菊花的开花周期与群体花期的长短。
1.3 研究意义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观赏价值极高,深受广大人群的喜爱,但目前市场上的菊花大部分是秋菊,9~11月份开花,虽也有夏菊和寒菊,但品种少,难以让大众观赏。为解决此问题,我们研究菊花的花期调控,并设计出最佳方案,来调节其花期,使其在各个时节内都能开花,让广大人群随时都能观赏到菊花。菊花在我国有很长的栽培历史, 在长期的生产及研究实践中, 由于生产的需要, 前人在菊花的花期调控技术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 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 使菊花的花期调控技术取得了进展并引向深入, 为菊花的生产和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菊花花期调控还有下列一些问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菊花开花的生理机制、物质条件、生化过程, 来为花期调控技术奠定扎实的基础。光控作用的深入研究, 光控是通过菊花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起作用的, 搞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新的调控技术的发现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化学物质对菊花花期调控的作用。开展以花期为标准的菊花分类研究, 将世界上现有的菊花按花期进行分类, 并建立菊花品种资源保存和繁育中心是十分重要的, 提供生产和研究的依据。建立起完善的菊花生产和栽培体系, 实现花期调控的系统化、成套化和现代化。
1.4 目前花期调控的技术手段
园艺措施调控:采取摘心、修剪、摘蕾、剥芽、摘叶、控肥、更改定植期等措施,调节花卉的生长速度。调节的效果根据品种及摘心的量的多少和季节而不同。摘心可便使菊花晚开二十天左右,且摘心时间越迟,菊花开花时间也顺应延迟;扦插可让菊花晚开40多天,并且扦插时间越晚,开花也越迟;对当年生枝条,在其生长季节内早修剪则早长枝早开花,晚修剪则晚开花;剥去侧芽、侧蕾、有利于主芽开花。土壤水分的多少,对菊花花芽发育和开花关系很大。可根据开花预期,通过调节开花期。应薄肥勤施,菊花植株转向生殖生长时,可暂停施肥,以利花芽分化,待现蕾后露色前,重施追肥。
光照调控:通过延长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至14小时及以上,菊花的营养生长期得到延长,生殖生长抑制,不让其过早地花芽分化。停止补光的时间,根据供花时间、季节而定。遮光处理可使菊花提早开放,一般正常花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的菊花,如欲使提早于国庆节开放,利用短日照的生理特性,从7月初开始,每日下午将黑布放下,使之完全断光,次日8时将黑布卷起使之照光,遮光14小时,光照10小时,在遮光过程中,为防止棚温过高,引起徒长,可在夜间将黑布卷起通风,天明前再将黑布放下,遮光25天大部分花蕾形成后可去罩,并加强肥水管理,45天左右大部分开花。若现蕾后每天再将光照缩短为8小时,可进一步促其提前开花。光照阶段的遮光处理应连续进行,不能间断。遮光处理的天数因品种而异。目前菊花栽培在冬春季供花主要通过延长光照来推迟开花。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开花的效应比较复杂,它依调节剂和植物品种不同而异, 也与处理的浓度、时间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品种对短日照的敏感度不同, 因而生长调节剂使菊花停留在营养生长的时间也不一样, 因此秋菊使用化学调控时选择对日照钝感型的品种较好。然而, 生长调节剂处理效果与延长光照处理相比差距很大,在生产中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温度调控对花卉的花期调控:增温法,主要是促进开花和延长花期。由于入冬后温度较低而处于休眠状态,若移人温室给予较高的温度,并经常喷雾、增加湿度,就能提早开花。降温法可延长休眠期以延迟开花。耐寒花木在早春气温上升之前还处于休眠状态,此时将其移入冷室,可使其继续休眠而延迟开花。此法适合于耐寒的植物,冷室温度以1°C为宜,不耐寒花卉稍高些,晚花种为佳,移入冷室前要施足肥料;冷室内光线应弱些,每天开灯几个小时;每隔几天要检查干湿度、并及时浇水,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盆栽小菊的花期调控研究(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1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