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野生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关联分析(2)

时间:2019-06-24 20:03来源:毕业论文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大豆属(Glycine)soja亚属中的一个种,普遍认为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12-13]。 野生大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很强的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大豆属(Glycine)soja亚属中的一个种,普遍认为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12-13]。
野生大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 包括对盐碱、 水渍、 干旱、 土壤贫瘠等非生物胁迫具有极强的耐性, 对于蚜虫、花叶病毒、包囊线虫、灰斑病等威胁栽培大豆生产的主要病虫害也表现出良好的抗性。野生大豆在长期的自然选择条件下,进化出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单株荚数多、适应性广、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14]。而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人工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表型性状和基因性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向着更有利于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如籽粒由小变大,植株由蔓生变直立等[15]。
关于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分别从表型水平、酶水平、基因水平和细胞器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较丰富的变异。其中基因水平不易受环境影响,结果可靠,多态性高,是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段[16]。基因水平主要是以DNA分子标记为手段,目前常见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有以Southern杂交技术为核心的RFLP标记,基于PCR的RAPD、AFLP、SSR、ISSR以及SNP标记。赵洪锟等[17]选择我国24-52°N代表性纬度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各10份,利用AFLP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选用的11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93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02个,其中只在栽培豆中出现的特异位点33个,占总多态性位点的8.2%,只在野生豆总表现出特异性的位点有114个,占总多态性位点的28.4%,表明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比栽培大豆更丰富。赵洪锟等[18]利用40对SSR引物对我国不能纬度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各22份进行多样性分析,其中有12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结果显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比栽培大豆更为丰富,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6和0.150。丁艳来等[13]以来自全国24省区的196分野生大豆为材料,采用均匀分布的52对SSR引物和10个植物学性状进行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结果是分子水平上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群体,表型水平上中国野生大豆植物学性状变异丰富。文自翔等[12]选用60对细胞核SSR标记和11对叶绿体SSR标记,对393份地方品种和196份野生大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在质、核水平上遗传多样性都明显大于栽培群体)。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野生大豆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从中挖掘抗虫相关基因是大豆抗虫研究的新方向。
大豆抗虫育种是大豆育种的关键内容,而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近源野生种具有丰富的抗性资源,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性基因应用在栽培大豆的抗虫育种中是一个有效的育种策略。本研究拟通过全基因组的关联分析发掘野生大豆中抗性基因,为大豆抗虫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1份野生大豆组成的自然群体。
1.2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年6月20日播种于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3个区组,穴播,每个材料种植四穴,每穴定苗4-5株。四穴相邻分布在两行,每行两穴,同一材料之间穴距0.5米行距0.5米,不同材料之间穴距1.0米行距1.0米(即种两行空一行)。播种后试验地在野生大豆整个生长期间不喷洒任何农药,为防止野兔危害,四周用尼龙网围起。
1.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试验于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养虫室进行,养虫室的温度控制在26℃左右,光照 野生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关联分析(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3512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