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作为一块完整的内容从小学到初、高中均有涉及,遵循新教材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编写原则,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要求学生逐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并能应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中小学阶段的概率教学部分。2001 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把概率放入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统计与概率这块内容做出了以下调整:1、降低了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2、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
(一)小学概率教学要求与内容安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关于小学阶段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要求分为1~3 , 4~6 两个学段。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课标》中第一学段未涉及对概率学习的要求。但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安排了《可能性》这一章节,通过“摸棋子”的游戏,介绍“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够判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并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课标》中第二学段对概率学习的要求为: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在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设计了“抛硬币”、“设计转盘”等环节,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二)初中概率教学要求与内容安排
《课标》关于第三学段(7~9)概率学习的要求为:1. 能够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2. 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在新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章节概率的学习。通过《第2章 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学习,学生对概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应用。在这一章节中,概率的学习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基本概念:
1.事件的分类:事件可分为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不包含0,1)。
2.频率:设事件A在n次实验中发生了m次,则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3.概率: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实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
4.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1)频率和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频率依赖于已做过的实验,而概率则是事件的客观属性。(2)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当重复做大量的同一实验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其概率有较大偏差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作为事件的概率的近似值。
5.计算简单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列表法和树状图法。 中小学概率常见错误分析以及教学策略改进(2):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5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