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TFT-LCD构造和原理
成品TFT-LCD主要部件是LCM,LCM是由panel板和背光源(back light)组成。Panel板是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核心部分,它的制造工艺也是最复杂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亮点也就是在panel板的制造过程中发生的。背光源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显示效果,它通常也是影响液晶显示器的寿命的关键所在。
液晶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既不同于具有固定形状而在光学性质上具有各向异性的固态晶体(具有双折射等光学性能),又不同于没有固定形状在光学性质上具有各向同性的液体,而是一种在光学性质上具有各向异性(具有双折射等光学特性)的粘稠液体,如图(1.1)所示:
人们认识到存在液晶这类特殊性能的物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固态晶体
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转变成液晶,并把这类液晶称为致热性液晶,在显示技术和光电技术中应用的就是这类液晶[8]。人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在动植物体中某些固态物质溶解后具有液晶的特性,这些物质往往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或生命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把这类液晶称为溶质性液晶。从分子结构上可把液晶分为向列型、层列型和胆甾型三大类。
在层列液晶中,棒状分子排列成层状结构,构成分子相互平行排列,与面近似垂直。这种分子层间的结合较弱,层与层间易于相互滑动,因此,层列液晶显示出二文液体的性质。但与通常的液体相比,其粘度要高得多。
在向列液晶中,棒状分子都以相同的方式平行排列,每个分子在长轴方向可以比较自由的移动,不存在层状结构,因此,富于流动性,粘度较小。
胆甾相液晶与层列液晶同样形成层状结构,分子长轴在层面内与向列液晶相似呈平行排列。但是相邻层面间分子长轴的取向方位多少有些差别,整个液晶形成螺旋结构。胆甾相液晶的各种光学性质,例如旋光性、选择性光散射、圆偏光二色性等都是基于这种螺旋结构。
虽然人们早已发现液晶这种物体的存在,但在发现它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它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且未找到实际应用。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过科学家们坚持不断的探索,对液晶材料的研制、有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应用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平面显示上的应用就是其中重要的成果之一[9]。
平面显示上应用的液晶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双折射率、有较高的介电各向异性、较低的液态黏度等性能。从目前投入实用的液晶材料的化学结构看,主要有胆甾醇酯类、联苯芳烃类、二苯乙炔类、多炔类等。
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是在扭曲向列(TN)液晶显示器中引入薄膜晶体管开关而形成的有源矩阵显示,从而克服无源矩阵显示中交叉干扰、信息量少、写入速度慢等缺点,大大改善了显示品质,使它可应用到计算机高分辨率全色显示等领域。目前采用的薄膜晶体管(TFT)是建立在非晶硅薄膜晶体管(α-Si TFTAM-LCD)结构基础上的,如图(1.2)所示:
在下层玻璃基板上建有TFT阵列,每个像素的ITO电极与TFT漏电极联结,栅极与扫描总线连结,原源电源与信号总线连结。施加扫描信号电压时,原源电极导通使信号电压施加到存储电容器上并充电,在帧频内存储电容器的信号电压施加到液晶像素上,使之处于选通态。再一次寻址时,由信号电压大小来充电或放电。这样各像素之间被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隔离,既防止了交叉干扰又保证了液晶响应速度满足于帧频速度,同时以存储信息大小来得到灰度级,目前灰度已可达到256级,可得到1670万种颜色,几乎可获得全色显示[10]。从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产业以来,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的生产线已由第一代发展到了第751代,没换代一次基板玻璃的面积都大幅增加,而且产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如第七代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的玻璃基板尺寸将达到1870*2200mm,目前可制成的液晶电视屏94cm(37inch),笔记本电脑屏幕的最大尺寸为38.1cm(15inch),监视器屏幕最大尺寸达63.5cm(25inch)。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薄型化、轻量化、低功耗化。基于新型材料的开发、制造工艺技术的革新、设备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及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单片机和TFTLCD彩色图片显示系统设计+源程序(4):http://www.751com.cn/tongxin/lunwen_1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