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
在我国上古时代,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那些大自然不常遇见的自然现象无法正确的理解。因此,人们对于这种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形成了一种盲目的崇拜,将这种力量的存在视为神明。我国在夏朝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任何的政治行动都需要去获得神明的启示,认为“国之存亡,天也”[ ]。直到周朝灭了商朝后,统治者渐渐动摇了这种“天命论”,在施政理念上进行了变革,由之前的单纯重视神明,也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周天子认为周之所以可以取代商朝,既顺乎了天意,也同样顺应了民心,即“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周公认为天的意思与人民的意思可以等同视之的,同时也告诫周朝的统治者对待“天命”不能过于迷信,在进行统治的过程中,要倾听百姓的呼声,重民事。周公认为天的意志就是民的意志,不可忽视民的意志。这种观点构建出了民本思想的雏形。
由于民在古代社会发展和朝代更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商周时期那样的奴隶社会,奴隶主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单纯的靠天命文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远远不够了。因此,他们更加的去认识到现实情况,重视民本地位。所以,也可以说,民本思想的形成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应。
2. 春秋战国儒家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活跃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动,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力量也日益强大。各诸侯国对人民也越来越重视,保民思想日益强盛。在这一时期,诸多政治家都重新认识了人的地位。司马子鱼说:“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进一步坑定了民与神的关系,确定“民”的主导地位。这一观点初步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耳闻目睹了春秋战国在社会变迁方面百姓起到了巨大作用,于是便渐渐形成了许多重视人民、爱护人民的思想。孔子所阐述的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便是“仁者爱人”,他的民本思想其实就是要求统治阶级实施“仁政”,反对统治者过分的去剥削百姓,压迫百姓。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把爱民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还认为,“因民之利而利之”,做事要考虑百姓的利益,要将百姓的利益追求放在重要位置。
在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儒家大师孟子,他站在文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民本思想。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民本内容:①政治上,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断,他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将百姓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认为百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社稷发展最重要的一环。②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也就是说,统治阶级不能盲目的剥夺百姓的资源,不能采取竭泽而渔的方法盘剥百姓。
- 上一篇: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
- 下一篇:浅析网络公民参与的政治作用和发展对策
-
-
-
-
-
-
-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