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益领域,为数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迅速出现。非营利组织以机构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迅速发展于当下中国,但活动内容杂,服务方向分散,资源与品牌意识的匮乏却制约了其能效,而组织内部更是缺乏统一的机制和管理。并且,绝大多数社会大众对非营利组织没有具体认知,理念匮乏,尽管当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具有专业服务性的机构,但是严重缺乏类似的支持型机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规范性、系统性,而品牌化正利于其规范性和发展性的培养。虽然目前有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存在,但是他们正在持续使用一种非常局限的方法来管理品牌的经营权——将它作为一种筹款的工具,这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得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取得一个长远的良性发展,必须要转为探索更广泛的,更具有战略性的品牌作用,在此同时加强组织内部的认同力,凝聚力,和能力。
(二) 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公益项目品牌化实践的分析,以上海某机构发起的BSP方案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当前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得出非营利组织虽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服务性,但大多数依然理念匮乏,缺乏类支持型机构,并且急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推广公益理念,帮助非营利做更专业的传播。公益项目的品牌化有利于建设非营利组织的规范性以及系统性。当前非营利组织内部人员普遍缺乏能力与意识,需要外部的力量从而使得内部增能,去建立一种由内而外的内部认同感,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带动整体的积极性,从而非营利项目变得更加规范、系统、持久,而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也能得到更好地良性发展。
BSP方案由上海S机构发起,通过向各门类非营利组织提供品牌塑造服务,进而为公众推荐一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作用明显的非营利组织,为其提供多渠道资源整合服务并使它们拥有广泛的公众信任度,并且从内部增强其管理机制,促进内部认同感的产生。坚持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打破以往单纯的活动策划执行方式,改为经验传授模式,力求通过专业的经验为公益伙伴明确机构品牌需求,通过员工培训,活动策划执行等帮助机构建立整合化的社会化传播体系,塑造机构品牌形象。
如今,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化,不应该再简单停留在利用品牌进行筹款。对外,品牌化有利于公关宣传以及文化的营造;内对,品牌化用于建立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自豪感——对于拥有社会使命,参与过程,共同的价值观,以及重要的伙伴关系的自豪——正是这种自豪感能激发他们在组织内部发挥自己的独特角色。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框架
1、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的两种因素指的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保健因素包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并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2、 增能
“增能”一词是社会福利界的用语,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增能"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增能注入了社会工作,甚至社区工作的议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能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和工作模式之一。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用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增能发生的层次有以下三种:(1)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2)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3)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 上一篇:城市老年人孤独感及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 下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