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规范分析法
规范分析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实证分析法相对,旨在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经济行为的评判树立“应该如何改变现状”的价值标准。[14]本研究中笔者通过规范分析法进行江苏省耕地资源等基本指标的研究和比较,来阐述江苏省历年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基本特征,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土地与耕地
1.土地
土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土地指包括地形、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等多种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即土地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狭义上的土地,则单指人类生活的地表部分[15]。
2.耕地
耕地是人们开垦耕作的主要场所,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源泉。然而,在耕地概念的定义上,学术界却还没有规范的说法[16]。笔者在总结了先前学者的观点后认为,耕地指种植各种农作物,具有一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土地。
(二)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指“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且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7],意即追求长久有弹性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衰退与更新遵循一定的自然机制,要保证人类活动的涉入不影响二者的协调运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笔者认为,可持续利用指的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力求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其更新效率范围之内,以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发展。
(三)理论基础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有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前者的主要观点是,单位面积土地所获利润与农产品成本、市场价格以及运输费用有关[18]。杜能则通过对集聚、劳动力、运费等因素的研究,得出了工业生产区位的适宜选址[19]。区位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段确定土地利用的类型或方式,并对土地利用的内部结构作出适应性调整[20]。
2.人地协调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最先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狭义地说,是人类与土地资源的关系[21]。此后,英国的罗仕裴提出了“协调”观点。他认为,人类在通过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同时,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高级生命体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各方面限制做出协调性行为[22]。
3.稀缺性理论
由于人类自身欲望的无限性,在不断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如果不遵循生态规律,自然资源必定会逐渐减少且终有一日达到稀缺的程度,因为自然资源并非取用无尽。可以说,稀缺性是基于人类的自私心理而产生的。[23]因此,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人类应充分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合理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 上一篇:移动办公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识别研究
- 下一篇:我国小微企业人才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
-
-
-
-
-
-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