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奖励是一种强化方式
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对奖励的认识已经发展到实证考察、科学探索的境界。例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最早说明了奖励在保持和改正个体行为方面的意义。
1.2 奖励的方式
1.2.1 奖励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奖励分为多种类型。首先,按性质奖励可分为社会性奖励和非社会性奖励。社会性奖励是指对幼儿言语方面的赞赏或者身体方面的接触。[2]比如在日常活动的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鼓励和夸赞、对幼儿的亲吻以及点头微笑。非社会性奖励是指个体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家长给予的零钱和教师给予幼儿的玩具等等。第二,按功能可将奖励分为外部和内部奖励。外部奖励是指他人对个体实行的奖励,按等级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高级奖励主要是指在幼儿集体面前对某些表现较好的幼儿进行奖彰。中级奖励主要是指可以满足幼儿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和自己喜爱的游戏活动。低级奖励主要是指教师对幼儿进行的口头表扬或者是物质奖品。内部奖励是指幼儿通过社交得到别人的支持满意。比如幼儿能够体验到鼓励温馨,自我成就感得到提升,达到了预期目标等等。第三,按与任务的匹配奖励可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奖励。同质性奖励指个体的奖励与任务具有同质性。例如,对于食物特别感兴趣的幼儿奖励食物是最有效果的。相反一些异质性奖励,比如让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幼儿进行自己喜爱的游戏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奖励的时间、频率与间隔
首先,奖励的时间是指幼儿的某种良好行为产生多久以后对其进行奖励是最佳时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倡及时奖励,认为教师要及时强化在幼儿的优秀行为,否则这种行为将难以延续。[3]由于教师难以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因此延迟奖励行为容易失去效果,达不到强化作用。第二,奖励的频率和间隔是指奖励的数量和两次奖励之间的时段。斯金纳提出部分奖励比全部奖励更能够阻止幼儿行为的消退。以此为依据,斯金纳提出了固定频率、固定间隔、变化频率和变化间隔四种策略。其中后两种策略能够引起幼儿较高的反应频率和较强的抵抗消退的能力。
2.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奖励行为
虽然奖励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奖励在很多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在幼儿园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奖励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奖励的表层化
首先,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奖励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这使得幼儿对于奖励越来越不满足,开始挑剔奖励物品。第二,在幼儿园中,奖励方式单一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鉴于小贴花的方便廉价,教师普遍使用小贴花作为奖励物。在对幼儿的言语奖励里,“你真棒!”也是教师屡试不爽的方式。这些表面的奖励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倦怠感,从而很难激励幼儿良好的行为方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笔者实习的班级里,教师的奖励物品只有贴花,幼儿园也不提供其他的奖励物品,在幼儿活动期间,教师的口头奖励也非常简单敷衍,幼儿根本无法感受到奖励的意义。
2.2 奖励的虚假化
很多外国教育家认为,好孩子是通过表扬产生的。这种表扬是教师真心地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肯定,会使幼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感,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会使幼儿觉得老师是在哄骗自己,得不到幼儿的自我认同感的提升,教师注意不到幼儿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优秀作品等具体表现,停留在虚假的层面。在笔者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每个幼儿的额头都有小贴花,对于幼儿来说小贴花已经不是什么奖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