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也正在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度,不断发展的经济和工业化的产业升级为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段瑞军和安虎森,程开明等学者,通过建模和对历史发展中的数据调研,肯定了经济增长和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其中程开明也提出转变城市增长模式和让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是协调经济和城市化的关键所在。另外,陈前虎提出,中国城镇化要想找到出路就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政府制度和适当的制度创新。
(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动态综述
1.国外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动态综述
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发展进程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演变过程跟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分开进行探讨。20世纪70年代,国外“城市偏向论”和“乡村偏向论”并存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后来国际的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充分表明了,无论是城市超前发展还是落后发展都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城乡关系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也就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安温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能仅仅抓住城市的发展,而是要统筹城乡,加强要素流动,城乡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加拿大学者麦基曾提出过一种叫做“Desakota”的城乡联系模型,他在对一些亚洲城市边缘城市等地方进行研究后发现,处于城市边缘和交通要道的地方出现一些不仅有城市特征还具有乡村风貌的地区,这样的社会体系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的新的聚落形式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也称为“Desakota”区域。斯多尔和泰勒为了进一步发展利普顿的“以城促乡”理论也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如今,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全世界城乡一体化发展正火热展开。
2.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动态综述
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城乡一体化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张曙光等觉得土改和户籍制度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的提出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在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发展出了制度推进说,生态共生说,城市引力说,市场联动等不同的学说。其中,温铁军一直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断地研究,他强调在当前的制度的框架下,要平稳,循序渐进的推进农业的进步。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还有不足,其研究成果在真实的实践和实施上还需要有一定的进步,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厉以宁等认为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一边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利和他们的土地产权制度,还要顾及土地流转,这些都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重要前提。
二 宿迁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大大缩小我国东部内部地区和西部的沿海地区的一些经济差距,也是为了实现最后到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决策,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宿迁市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建市仅仅22年,城镇化率远低于江苏省的63%,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对加强宿迁的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快速产业转型以及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