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阶段:1950-1980年全面建设阶段
建国初期,上海的工业基础相当的薄弱,并且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政策,服装行业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国内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党中央提出了在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同时,以我国农业能够提供的天然纺织原材料为重点发展棉纺织技术,同时兼顾毛、麻、丝质工业及化纤工业的发展策略。在上海劳动人民的自力更生、辛勤劳动之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上海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发展成一个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产业,为了接下来上海纺织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的服装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自给自足的模式,服装出口的量比较低,即使出口到海外也是以较为低级的产品为主以此来换取一些的外汇来进口各种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其它必要的物资。这期间,上海服装出口份额在国际市场的出口总额度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与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联系比较少,故对外贸易中很少发生摩擦和贸易纠纷。
(二) 第二阶段:1981-2001年的飞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使得上海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的发展模式自内需导向型开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率先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对外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地扩大,继续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模式。经过内外并重的发展,上海的纺织服装工业基础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并且外贸出口能力也持续增强,上海服装出口的出口份额在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总额中的份额不断攀升,在中国的服装出口份额中占去主导地位并一直保持至今。
随着上海服装出口份额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向型的特点变得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在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加入《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简称MFA),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服装贸易主要依据双边贸易协议,因此缺乏政策的保护,经常遭到贸易对象的单方面违约,甚至受到歧视性的贸易保护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