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媛红[5]研究受试者对公平的偏好程度时引入了惩罚机制,得出结论为:1.在无惩罚情形下,利益分配者比有惩罚情况下更易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案,即更明显的利己偏好;从实验数据来看,表现为无惩罚情况下有更高比例、更大程度、更快作出的不公平决策;2.无论有无惩罚机制,越是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利益分配者拥有越强的负罪感与内疚。即受试者对公平的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受试者的偏好与决策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陈叶烽[5]在实证研究中对社会偏好进行过检验,使用的博弈实验中正包含本文所用的信任博弈,陈设计的实验为三合一式,以投资与回报来考察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任,得出结论为信任只与互惠偏好显著相关,与利他偏好不显著,这为本文的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设计实验时可以排除利他偏好的影响,能放心使用信任博弈来测度受试者的偏好。
2 实验设计
研究课题为陌生人履约规范,我们团队讨论决定了将以信任博弈来测受试者的偏好,根据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不同类别,预测受试者在特定借贷环境下的履约行为,用礼物交换实验测试受试者的实际履约情况,将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假设的准确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2.1 信任博弈
核心实验为任意两位受试者匹配成对,系统随机选定第一行动者A和第二行动者B,A收到10个初始筹码并决定将其中的一部分分配给B,B收到的筹码是A给出数额的3倍,而后决定返还给A的数额,A的收益为10-分配出的数额+收到的返还额,B的收益为收到的分配额-返还额。文献综述
实验中为保证受试者对我们的实验充分理解,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亦能作为受试者在面对计算机与真人配对时是否会有不同表现的参照。我们设置了两个铺垫实验,第一环节是受试者与计算机的模拟匹配,由受试者决定分配额、写出预期返还额与估计实际返还额,在帮助受试者快速进入实验环境的同时,这些数据能够很好的辅助我们了解受试者的偏好;第二环节仍然是模拟匹配,受试者的角色转换为B,面对计算机给出的不同分配额分别作出返还决策,设置这一环节的原因是我们认为,1)受试者处在不同的决策位置会有不同的偏好,A有更大的主动性而B只能接受A的决策,自主权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会使B的履约热情降低 2)处在B的位置时,A的不同决策对B的决策也会有很大影响,如遇到吝啬的A分配0,即使B在现实中履约情况良好,他的决策也只能为0,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准确。
第三环节也就是实验一计算收益的部分——受试者之间的随机匹配,理想情况是受试者进行2轮实验,扮演A、B角色各一次,然而两轮实验都采取随机匹配的话,我们无法保证第一轮扮演A角色的受试者第二轮一定是B,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受试者分为2组,第一轮1组都为A,第二轮2组做A,但这样的设定需要实现组间配对,我们使用z-Tree程序只能做到组内配对的程度,因此非常遗憾的采取了第二方案,即第一轮随机配对,第二轮组内互换角色,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我们没有告知受试者这一情况,使之以为二轮匹配到的是不同受试者。此外,为避免生育机制的影响,第一轮实验结束后受试者不能看到收益,而是在两轮决策完成后系统直接给出2次的明细收益。
2.2 礼物交换
核心实验为模拟银行信贷环境,共有1-5级贷款,分别代表1-5万元,受试者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行投资,到期还本付息,收益由贷款+投资收益-还款构成,根据受试者最终的还款情况测试履约行为。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