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脑科学研究,当今对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了解脑:阐明脑功能,阐明产生感知、情感和意识的脑区结构和功能,阐明脑通讯功能;2.保护脑:征服脑疾患,控制脑发育和衰老过程,康复和预防神经性精神性疾病;3.创造脑:发展脑型器件和结构,设计和开发脑型信息产生和处理系统。这些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到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等等。可以说,它包含了当今大部分科学[3]。论文网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通过DTI和静息态fMRI数据,对大脑进行结构和功能网络的构建。构建完成之后,通过将多视图的谱聚类算法作用于这两个关键的数据集,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协同训练后的较一致的大脑网络。然后,在聚类的过程之中,我们还会得到具有组间一致性的大脑子网络。流程图如下:
2 大脑网络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网络研究是目前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能够从系统水平上研究脑区间的连接机制,揭示大脑的内在组织模式。近年,脑成像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获取大脑各种数据的影像学工具,
2.1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是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随着超导体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它的成像原理是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因为磁场和射频脉冲而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处理而产生图像。原子核在进动过程中发生了共振吸收,因为吸收了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也就是外加交变磁场频率等于拉莫频率。之后又产生了共振发射,原因是除去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把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了。共振发射和共振吸收的过程合称“核磁共振”。这里所说的核是指氢原子核,因为人体内水的成分占了70%,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就依赖水中的氢原子。利用电磁波照射放置在磁场中的物体,使之产生共振,然后再分析该物体产生的电磁波,接着就可以知道构成该物体的原子核的种类以及位置,于是便可以绘制该物体精确的内部立体图像[4]。文献综述
在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领域运用到这种技术,于是一种性的医学诊断工具便产生了,由于梯度磁场的应用变化迅速,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这使得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学的发展也被极大地向前推进了[5]。
2.2 大脑网络
2.2.1 大脑网络分类
人脑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神经元和突触互相连接形成一个高度复杂的脑结构网络,虽然人脑的不同区域具有相对不同的功能,但要完成一项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任务时也总是需要人脑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域相互作用、互相协调,共同构成一个网络来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大脑的功能执行总是依赖于多个脑区之间广泛地交互。因此,构建一个脑结构和功能网络来研究人脑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大脑网络主要有3中描述方式,分别是结构性网络、功能行网络以及效用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