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救生艇有载释放事故分析
2005年下水的B轮配备了两艘SRS37型全封闭重力式救生艇。与其它类型救生艇相比,没有绕过艇身且固定于艇甲板的绑扎绳,它通过前后吊艇索和艇艏艉各一根定位索固定。在救生艇下降时,前后定位索会随着救生艇的下降而自动脱落,因而在施放救生艇时不需要事先解开定位索,紧急情况下一名船员在艇内就可以将救生艇放至水面,同时该救生艇设置了正常施放程序和应急施放程序两种方式。应急释放程序是在大船发生紧迫危险(例如急速下沉)时,需立即将救生艇放至水面驶离大船,其操作程序是打开应急释放装置盒的盖子,将盒子内的应急施放杆上推至释放位。脱钩装置就会使艇前后脱钩,脱钩后的救生艇可从任意位置落下掉至水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急释放程序是在应急情况下进行的,救生艇从任意位置脱钩掉至水面时,其冲击力不仅能造成救生艇和设备的损坏,而且会造成艇内船员严重伤害甚至死亡。B轮在首航20h后,两名管理级轮机员在艇内熟悉艇内设施的过程中,由于错误地将应急施放杆上推至释放位,造成救生艇从距水面18m高的吊艇架上脱钩。砸在艇甲板扶手上翻转至海面,艇内两名船员当场死亡,另一名管理级船员在救捞过程中失踪。根据近年来有关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事故的统计与分析,事故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救生设备缺乏维护保养一些船东、船舶承租人为降低船舶运营成本,其投入船舶维护保养的费用不断减少,导致船舶设备的技术状况因缺乏足够的维护保养而低于安全标准。这些缺乏维护保养计划的设备中就包括了船舶安全救生设备,涉及救生艇释放回收的装置,表现为:1)救生艇吊艇架基座,绞缆机基座严重锈蚀减薄,与甲板连接的紧固螺母锈蚀脱落;2)救生艇释放与回收装置限位器锈蚀欠活络,甚至卡死、丢失;3)救生艇吊艇钩及艇钩基座与艇体龙骨连接部位严重锈蚀减薄;4)在维护保养时,购买、使用非原厂生产的低于安全技术标准的替换件;5)救生艇释放绞车内部缺乏定期润滑保养,内部构件锈蚀变形;6)各滑轮、转环、卸扣锈蚀减薄,安全负荷大幅降低;7)吊艇钢丝绳缺乏润滑保养,强度减弱等。另外,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未涵盖涉及救生艇操作、维护和保养的一切活动。在日常检查中,船公司往往只对船舶是否定期按公约规定进行救生演习做检查。对船员在实际日常工作中是否按要求定期对救生艇属具、救生艇释放系统等进行检查、维护、上报,以及对船员救生设备培训与实际操作的开展情况等没有进行详细检查。
2 承载释放装置类型繁多,船员难以普遍适应由于目前国际海事组织只对救生艇承载释放装置的安装配备做了强制性规定,对其具体的设计建造并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于是各救生设备制造厂商在满足安全及相关操作能力规定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制造。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救生艇释放回收装置,仅吊艇钩就达8O余种,而且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各个制造商设计的吊艇钩形式各异,结构复杂,容易引发误操作。安全释放回收和操纵救生艇需要操艇人员对救生艇释放回收装置、艇钩结构、工作原
理必须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目前各救生艇制造商对救生艇使用者普遍缺乏足够的安全使用知识培训与沟通,加上船公司、船员本身安全意识与责任心的缺乏,使很多船员对本船所配的救生艇操作释放程序及维护保养注意要点掌握不够,容易因误操作而引起安全事故。
3 船员实际操作能力不足1)缺乏培训,技能不足。目前,世界范围内除部分客船、油轮和集装箱班轮等大型航运企业之外,大部分航运企业对船员安全知识的培训更新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开展相当匮乏甚至为零。另外船员对知识更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内容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要求不相适应。使很多船员对新型救生艇,换船后新船上的救生艇工作原理、安全操作方法与程序不熟悉;2)船员流动性大。一方面由于船上工作的特殊环境、家庭压力、社会认可等原因,造成船员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船员呈现出高流动性,有丰富海上经历的船员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因船员对设备不掌握、不熟练而发生误操作导致的救生艇事故。统计表明,相当数量的救生艇事故是在救生艇演习过程中,船员误操作引起的;3)不同国籍船员之间沟通不畅,缺乏合作。一些发达国家的船东,招聘很多来自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船员。在日常工作中,用英语交流时,往往不清晰不畅通,协作能力大打折扣,这给救生艇的安全释放埋藏了很大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