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病原菌的分离与形态鉴定 6
3.2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9
3.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10
4讨论 11
Reference 13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1 引言
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又称甘菊,茶菊,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道地药材“浙八”之一[1]。除其药用功能外,还是菊花茶中一个很好的品种,常饮可清热解毒、养肝明目,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3]。
20世纪以来,随着医药、食品和饮料产业的崛起,杭白菊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近年来连作*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重肥、环境等因素导致根腐病、叶枯病等真菌病害日益突出,虫害也随之加重,这大大降低了杭白菊的食用品质和观赏性[4]。以往的研究发现,杭白菊上的主要病害为叶枯病、根腐病和病毒病,其中多数为真菌病害[5]。其中,叶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菊壳针孢属真菌。在感染的第二年,致病菌可产生大量孢子从而侵染健康的杭白菊植株。该过程通常从每年的4月中下旬开始,持续到花期结束。若植株存在机械损伤,又遇到6~9月的持续阴雨或干旱天,则往往引发病害的大规模流行,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叶枯病往往直接危害植株的叶片,严重时会全株受害,甚至死亡。发病初期,老叶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病斑,大小不一,病斑周围褪绿,有一淡褐色圈,中部呈灰白色,后期叶片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变黑、干枯致死[5, 6,7,8]。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镰刀菌,该病症状主要出现在根部,又俗称“烂根”。每年开花期前后为发病的高峰期。另外,多雨时节,地势低易积水的地方最容易发病[5,7,8]。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过冬,第二年随病苗、病土进入大田继续为害[5,7,8]。受害植株叶片变为黄或紫红色,由上向下蔓延,逐渐枯死。病株根部霉烂,呈深褐色[5]。
但国内外对引起杭白菊病害的致病菌研究几乎为零。药农往往根据经验对病害进行识别论文网,但由于染病形态、种植地的差异以及新病菌的产生等原因,结论往往有所偏差。有时会因为病症相似而混淆了病害的种类,从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更甚者在情况未明时,乱施药剂,反而增加了病原菌的抗药风险[9]。因此,对生产上常见的杭白菊病害进行分离鉴定,将有利于对杭白菊真菌病害的防治进行科学指导,从而达到杭白菊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