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底泥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线虫,可以通过其生物学特性、数量、种类、营养多样性或群落结构等变化,指示环境变化。因此,对于底栖线虫诸如种类、群落结构、营养多样性等特征的考察和研究,是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组织、功能、状态、健康等的重要指标,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价中独具优势。近年来,线虫研究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生境,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底栖线虫的研究较为薄弱。
本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的底栖线虫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分析西溪湿地底栖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揭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下底栖线虫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演变规律;筛选城市次生湿地敏感底栖线虫属及多样性指标,建立底栖线虫监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次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监测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杭州城市湿地进一步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地点概况
西溪湿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据西湖仅5 km,冬至紫金港,西以五常港与余杭为界,南至沿山河,北至余杭塘河,总面积约为11.5km2,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7]。近年来,杭州城市化的进程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由于杭州工业的发展和各类办公生活要求以及城市种植业的不断增加,西溪湿地水环境的质量因此大大下降,不仅如此,西溪湿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一系列的改变也使得人们认识到,对于西溪湿地整体环境的重新塑造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杭州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一共包括三期工程,2003~2005年期间开展建设的位于西溪湿地中部的一期保护工程区域 ( I区 ) ,该区域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对湿地的河道进行清淤和疏通,从而恢复原来的水生态环境;其次是2006~2007年建设,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二期保护工程区域 ( II区 ),该区域位于西溪湿地东部,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进一步延续和完善,为的就是进一步保护与展示西溪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并且进一步完善西溪湿地生态休闲观光、生态科学研究、生态科普等的教育功能;最后是于2008~2009年进行建设,位于西面的三期保护工程区域 ( III区 ) ,该区域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基础及服务配套设施、生态项目建设工程、景区建设工程、农居安置工程。
1.2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在本次的实验研究中,通过随机数目的抽取,在整个西溪湿地中设了18个样点 ( 图1 )。实验从取样开始进行,取样时间是从2012年的8月至2013年的5月该期间每个季度采样一次,分别为8月(夏季) 、11月(秋季) 、2月 (冬季) 和5月(春季) 。底泥样品的定量采集用1/40m2改良彼得森采泥器。带回实验室放入装有10%的甲醛溶液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做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