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论与建议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6
致谢 19
1.前言
田径运动具有健身、教育、竞技的功能。经常、系统地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能提高青少年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技能的水平,能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技能的发展,能全面的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1]。由于田径运动多在户外进行,使青少年更多地受到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的锻炼,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2]。全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普遍下降,体育运动参与频率不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的素质教育和影视教育的枷锁,去发现问题所在,使田径教学在中学能够得到突破与改变。
从国内来看,对于田径课教学内容的开展情况,一些学者也做出了诠释,针对目前田径课的开展现状来看,目前学校田径课逐渐受到冷落,田径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3]。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4];缺乏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功能;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对田径运动文化内涵的理解;缺乏管理完善的田径俱乐部。对于田径课的教学,学校的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般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阶段上,限制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很难对对田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5];田径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和项目教学的时数有限,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项目的完整技术动作,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6];造成田径教学枯燥乏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体育老师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掌握技术的目标,就会围绕专门化,单一化等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体育教学;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社会、体制、家庭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7]。对某项运动给人带来的健康和娱乐作用的关注胜于对该项目竞技水平的关注,所以与那些高雅、轻松、有趣、卫生的项目相比,田径受到冷落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学田径教学,大部分学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对田径项目兴趣较低、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性不高、理论课教学课时安排过少、场地器材利用率不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转变师生对田径教学认识;改革田径运动的考试内容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用语言为田径教学搭建平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选择与课时搭配技巧;体育老师善于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体育老师需要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提高理论课的有效性;合理利用与开发场地、器材等。
从国外来看,国际上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也在各国掀起。各国学校体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变化而呈现出动态性。在体育新课程方面,韩国首先做出了表率,早在1998年,韩国就在学校施行了新课程标准的一套评价体系,叫遂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让学生选择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把正确的答案表现出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