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感的概念界定“疏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拉丁文中的“Alienatio”,是异化、脱离与外化之意,在英文中表示为“Alienation”。对于“疏离感”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之中,在哲学、社会学、社会政治哲学、法律等领域都有体现。在哲学中,“Alienation”常被译为异化,黑格尔认为它是自我与主体之间的疏远,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经历过各种活动而分离出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这一客体与主题相互疏远,最终成为反对主体本身的外在异己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疏离感的定义是以个体自身为中心考虑的,认为疏离是个体自我与主体的疏远,这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自我疏离感。26170
1844年马克思提出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疏离感”,他指出疏离感由主观与客观两种成分构成,主观成分包括社会分离感和个性丧失,而客观成分则是指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失控感。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疏离感做出了多种解释。Ase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则从情感角度出发,将疏离感解释为个体内心体验到的情感疏远及人际淡漠,也包括个体对自己本身存在的一种陌生感。1998年Oetting等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疏离感与社会交际障碍密切相关,疏离感使个体难以与他人及其所处的社会团体建立有效的联结,并因此将疏离感分为同伴疏离感、家庭疏离感和学校疏离感。
由于对疏离感解释的角度不同,目前在我国对其的定义也尚未统一。杨东、张进辅等人则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对疏离感下了操作性定义,指出疏离感是个体在与其自己、周围的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由于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个体处于被支配与被控制的地位,从而产生孤立感、无控制与无意义感、压迫与拘束感等等消极情感。这一定义在目前心理学研究中应用较多。
综上所述,疏离感并不是一个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它在哲学、社会学、法律学等领域均有体现,因此对于疏离感的解释角度及侧重点便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尽管如此,众多疏离感的界定中均离不开“关系”,疏离是在关系中产生的,疏离可以在自我与主体的关系中产生,也可以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他人的关系中产生,亦可以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中产生。论文网
2.疏离感的文度
美国心理学家Seman(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疏离感”理论,他将疏离感划分为5个文度,即无力感、劳动疏离感、社会孤立感、价值疏离感与自我疏离感。1972年,Seeman又重新修订了这一理论,“文化疏离感”成为新的文度,指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普遍价值观之间的疏离。
日本的宫下一博与小林利宣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疏离感进行了新的定义,并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疏离感量表,该量表将疏离感分为了三个文度,即自我疏离感、人际疏离感与社会疏离感。
我国心理学学者杨东在对青少年疏离感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二层次—多文度的理论模型,第一层次从总体出发,涵盖了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与环境疏离感三个文度。社会疏离感包括了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不可控感以及自我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社会孤立感与亲人疏离感;而环境疏离感则包括了自然疏离感与生活疏离感。以上这九个分文度又构成了该理论模型的第二层次。
综上所述,对于疏离感文度的划分多种多样,而在国内的研究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杨东的二层次—多文度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层次分明,涵盖范围广,对疏离感的划分更具全面性与系统性。我们看到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自我疏离感在众多的疏离感文度划分中常有体现,这几种疏离感对个体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笔者也更倾向于将疏离感划分为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自我疏离感三个文度,其中人际疏离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社会疏离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程度,整体的社会疏离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和谐度;而自我疏离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 上一篇:认知风格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下一篇:学习拖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