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Herdlein, R.J. Infusing soul into student associations: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models. NASPA Journal, 2006, Vol,43.no.2.
[4] Germmill, E&Michael Peterson, Students' leg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Vol.28, no.2 Winter,2003.
[5] Ernest L. Boyer.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J] .Harper& Row, Publishers,2009,5:181.
[6] Schmidt & Kaufman. J. Learning commons: Bridging the academic and student affairs pide to enhance learning across campus ,(2007) .
[7]陈虹,张传亮.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94-97.
[8]程家森.中泰高校学生社团及其育人作用比较分析——以大理学院和吞武里皇家大学为例[J].黑河学刊,2013,02:86-87
[9]陈剑.大学社团文化育人作用的调查与分析——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调查对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86+126.
[10]戴永建.台湾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学刊,2015,18:143-144.
[11]胡继冬,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70-73
[12]李朝晖,穆娜,赵彦莉.维稳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7个省、市54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5:48-51.
[13]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93-95.
[14]刘昌成.基于公民社会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4:49-52.
[15]刘韵.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评价激励比较[J].教育管理,2014(6).
[16]刘韵. 中美高校对学生社团经费资助比较研究[J].学校管理研究,2014(18).
[17]刘韵.中美高校发展学生社团的指导思想比较——以美国俄亥俄北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研究实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6:113-114.
[18]罗俊艳.高校学生社团对个人发展影响的研究——基于广东省某高校的调查[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124-126+132.
[19]麦伟立,凌春贤,谭海燕.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为例[J].时代教育,2013,07:12-14+16+0+4.
[20]山敏杰.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86-89.
[21]唐雯,邱璟.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功能——兼论学生社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46-149.
[22]田建伟.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服务和管理功能的比较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2,06,6-10
[23]谢燕月.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62-64.
[24]肖云,王瑞杰,蔡建碧.提高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的思考——基于对重庆市200名高校社团干部与403名社团成员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5:40-44.
[25]张淼.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5,03:150-153.
[26]曾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桂林6所高校的调查[J].教育观察,2012,1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