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综上对檄概念解释的分析,可以看出: 檄的涵义十分丰富,并不断发展演化。它从最初作为木的本义“无枝之木”,逐步发展为“军书”、“晓谕百姓之书”,成为一种文体。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目的的角度分析,“檄”主要是指古代统治者或战争中某一方战前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即通过宣扬己方的善德和正义性,揭露陈述对方的罪恶,达到抢占舆论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效果的一类军事文书。这是狭义的檄,广义的檄则不仅可以对外声讨敌人,还可以对内征召、晓谕臣民、辟吏、檄迎、报答等。
    檄文对后世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让师出有名的观念深入人心。1950 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迅速把战火燃烧到三八线以北,试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危机关头,党中央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但是在入朝参战的部队名字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党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决策形成后,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并初步拟定了“支援军”的名义,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民盟主席黄炎培认为用“支援军”名义出兵不合适。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改名为“志愿军”。“志愿”与“支援”虽仅一字之差。但是却将这次军事行动的性质由官方转为民间,堪称神来之笔。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全面军事打击的名义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由此可见,不兴无名之师的观念古往今来都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人们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发现檄文的精彩程度与战争最后的胜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陈琳为袁绍作檄讨伐曹操,官渡之战却以曹操的大胜作为最后结局。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虽然写得惊世骇俗,但徐敬业的义军却一击即溃。就连吴三桂为了一己私欲煽动三藩之乱之前居然也煞有其事地炮制出一篇《奉思宗三太子讨清檄》,这样的檄文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檄文终于趋于式微并且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1. 上一篇: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2. 下一篇:大学生考公务员热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 女性化妆品广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2. 《新周刊》人文主义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3. 《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4. 《中国好声音》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5. 陈撷芬《女学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7. 财务杠杆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8.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9.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0.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1.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2.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4.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5.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6.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7.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