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实质是反映在互联网媒介中的一种情报信息。多数学者认为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66360
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作了很多的研究,现将其归纳如表1[2]。
表2.1 网络舆情的特点
特点 意义
自由性与可控性 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自由,网络的传播自由也是有限的。
互动性和即时性
网民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间的互动,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
丰富性与多元性 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表达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隐匿性与外显性
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
情绪化与非理性
非理性舆情在网络上的产生和弥散主要是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 表达总是倾注了个人的情感,团体的沟通,使形式上变得极端。
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2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般说来,群体行为包括两层含义:大众群体行为和群聚行为。大众群体行为即严格意义上的群体行为,指的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具有的哪些行为,如买卖、生产、流通和股市等经济行为,社会舆论、流言传播、选举和组织等社会、政治行为。群聚行为即集合游行,指的是发生在特定场所的特定人群的行为,如小规模挤兑、抢购等经济行为,游行、示威和集会等政治行为。大众群体行为一般不具可视性,而特定场所发生的群聚行为则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易于观察和发现[3]。论文网
3群体行为仿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目前,社会学中针对群体行为形成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格式塔·勒朋的感染论,把集群看成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认为集群能使个人“着迷”的能力基于三个因素:不可征服感、传染和易受感染性。二是趋同论,即参加集群的人们已经共同具有了这样的趋势,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和以同样的方式行动,正是这种共同趋势使他们首先聚集起来成为集群。三是由蒂尔内和金廉提出的紧急规范理论,由于一套行为规范酌减被整个群体所接受,在群体中一致性普遍流行开来,那些不遵守这套紧急规范的人将会被施以社会压力。
在计算机科学中,群体行为仿真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基于物理学的粒子系统、动力学系统的方法,即采用物理学中的类似粒子流概念对群体进行建模。二是基于人工生命的方法,即采用自底向上的综合方法,通过对底层活的智能体、智能体之间及与环境的交互进行建模,研究更高层次的自组织过程和涌现出的群体行为。人工生命的方法重点描述智能体的底层反应行为,较少考虑心理和认知过程。三是基于认知建模的方法,包括思考、推理、规划、学习和感知等心理认知过程的建模,这一类方法更加复杂,但更接近实际人群行为的特征[3]。
2.2 BDI模型综述
1 BDI模型的概念
BDI模型(Belief,Desire,Intention)源于1957年Bratman[13]对理性和意图的哲学分析,是在Cohen和Levesque,Rao和Georgeff[14]等人对理性agent进行形式化描述的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三元认知结构,分别刻画了agent在信念、愿望意图等方面的思维状态。来.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