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史实性寓言通常是借助于历史故事来寄托道理,在《战国策》中这类寓言大约有二十多则。如《秦策二•秦武王为甘茂》中,甘茂借“曾参杀人”这个故事表明了君臣之间的诚信理念。在《秦策一•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的一文中,田莘借“美女破舌,美男破老”的历史故事告诫秦惠王不要听信谗言。史实性质的寓言实质上已经与纯粹意义上的寓言严重脱节,因为前者多是来自于确切可靠的历史故事,力求以真切的史实来说明道理,现在学术界多把它归为修辞学上的“引事”,是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6]但《战国策》许多史实寓言,都是一些“伪材料”,主要是通过听闻借用的方式,再加之以润色整理而来,更有甚者是来自于策士信手拈来的胡编乱造,无论真伪,都是为了辞令的说服力服务的。
《战国策》中的寓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游说之士随机应变的才能,而且缓和了政治场合上严肃的外交气氛,使论辩双方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展开论说。
四、善用修辞 文采飞扬
“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非语言因素,获得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对语言形式的加工。”[7]其中“语言因素”和“语言加工形式”就是人们在日常交谈时所使用的“话语”和“辞格”。战国时代策士们在与他人论辩时,喜用一些修辞手法,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因此,对《战国策》中所记录的策士辞令从辞格方面和句式方面来深究最是能发掘出其艺术的独特性。
(一)绚丽多姿的辞格
《战国策》中的游士说辞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在整个辞令的论说过程中出现了众多辞格的交错运用,说客们通过采用这些绚丽多姿的辞格,可以使其在外交场合的辞令显得更为绚丽多彩,夺人耳目。
1.浅显的比喻
“比喻,是指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7]比喻的运用可以将抽象艰涩的言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易于被人接受。因此《战国策》中的游士往往借助于浅显的比喻来达到游说的目的。
《齐策二•秦攻赵长平》中苏秦为赵游说于齐,在分析秦攻赵不利于齐时,运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首先将“赵与齐”的关系喻为“唇与齿”的关系,紧接着更进一步地说明救赵的迫切性,将“齐救赵之务”喻为“奉漏瓮,沃焦釜”,生动而又形象,缓解了辩论的紧张气氛。又如《楚策二•苏秦之楚》,苏秦在游说楚王时,夸大性地把“楚国的粮食、柴禾、官员甚至楚王”喻为“玉、桂树、小鬼、天帝”,鞭策了楚国国事的荒淫,形象而又具体,而以此为机,他才得已与楚王相见。而《战国策》策士辞令所采用的比喻与纯粹语言学上的比喻相较有所不同,它更注重“以一个层次,一个段落,乃至一篇文章来表达一个比喻的完整意思,袁晖先生称其为‘事喻’”。[8]更有甚者,刘忆攀先生称之为“博喻”。可见,《战国策》辞令中对比喻的运用已成为策士表达己意的一个常用的修辞手法。
2.铺排、夸张
策士们在游说诸侯时喜欢把语法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开来,使其论说语势增强,令他人信服。作为推行合纵策略的杰出代表,苏秦的辩词具有一种江河直下,词锋咄咄逼人的气势,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中,苏秦在说服秦惠王采用战争之术来一统天下时罗列出众多的排比句,如“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意在增强气势,使言语紧凑,说服秦王。苏秦对铺排的讲究已经称得上尽善尽美了,而庄辛比他更胜一筹,在《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中,庄辛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句子的罗列,更多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层层铺排,甚至杂糅其它的辞格,用来说明道理。在庄辛说楚惠王的辞令中,他用了蜻蜓、黄雀、黄鹄、蔡灵侯的事例,而且这些事例中的句子成分和格式大致相同,情节层层递进,铺排有序,就是为了达到讽谏楚惠王使其改正自身放辟邪侈的行为,匡正国事的目的。
- 上一篇:当下网络低俗文学现象反思及对策
- 下一篇:邱华栋小说的城市意象分析
-
-
-
-
-
-
-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