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花源记》在南北朝时期的接受
自南朝梁的萧统开始,陶渊明的文章被选进《文选》,他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文选》诗以极其严格的标准来选取文章,它是从文学的角度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历史定位,这既是对陶渊明创作“文学性”的肯定,又是对其“经典性”的确立。边利丰在《萧统———陶渊明经典的“第一读者”》中说“陶渊明的作品进入《文选》,表明它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经典。”[4]由此,陶渊明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被建构,他的作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眼帘,对于《桃花源记》的接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用桃源比喻隐居避乱的地方
当桃花源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内涵是文章中所承载的可以逃避战乱享受安宁生活的地方,如周舍的《还田舍》中“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5]前两句是说诗人辞官还乡,还乡之后没有凿开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岩石,就进入了隐居之所,这里是引用桃源之典,表明诗人辞官之后到达了一个如桃源一般的隐居之地, 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身后,是受到了《桃花源记》的影响,这表明桃源喻避世之典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此后还有北齐尹义尚《与徐仆射书》中“等避世于桃源,同留寓于仙岭”[6],诗中直接将桃源作为避世的地方,这与《桃花源记》的原意是吻合的。
把桃源比作隐居避世之地不足为奇,南北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出名的乱世,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做官的文人往往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很多文人追求安定渴望避世逃脱,而《桃花源记》给了他们一个过着和谐安宁隐居生活的展望抑或是出路。
(二)用桃源比喻美丽春景
梁陈时期,桃源之典有了新的发展——用桃源比喻春景,如萧统的“伏以节应佳辰,时登令月……走野马于桃源,飞少女于李径”[7],美好的晴天,美好的季节,策马奔驰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春意盎然,这首诗里面,“桃源”的出现无疑为景物描写增添了色彩,使得本来活跃的意象“野马”也变得温顺宁谧起来。
将桃源从隐逸之地释放出来进入普天之下所有的春色,无疑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这与山水诗的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使陶渊明笔下本来是承载隐逸思想的桃源增加了美丽春景的意蕴,这很容易理解,山水诗讲究写尽山水之美,不管在哪里,只要是美景都会成为山水诗歌咏的对象,就算是一种传说,就算是一种假想,只要它足够美,就可以进入山水诗的歌咏范畴,因此以桃源为美丽春景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三)叙事模式的普遍流行
前文引用的北齐尹义尚《与徐仆射书》“等避世于桃源,同留寓于仙岭”[8],这首诗后一句是用了“刘阮天台遇仙”的典故,这个典故见于刘义庆的《幽明录》,天台典故的叙事模式跟《桃花源记》是有一定相似度的,都是主人公迷路,到了一个陌生而美丽的地方之后发现别有洞天,进入之后看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色,见到了奇怪的人,结果都是离开了,最后想回来却再也回不去。我们无法断定这两个故事中哪一个是派生的,也无法确定他们是同宗还是同时首创,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叙事模式在当时是普遍流行的。
这种叙事模式的流行是有社会原因的。故事中都有一种志怪的道,假想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至纯至美没有黑暗,但是对于如何到达这个世界是没有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故事中都采用了一些巧合或者异象等等不符合逻辑的方法把主人公送进去,最后结果是出来了再也进不去,这表明这个世界可遇而不可求,只是一种念想,这种叙事模式的流行是为了让人们在心中筑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来收藏自己处于乱世支离破碎的心,《桃花源记》在南北朝时期的经典化,主要原因就在此。
- 上一篇:民国秘书胡汉民研究
- 下一篇:论《红楼梦》中的女子婚嫁现象
-
-
-
-
-
-
-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