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被业内称之为“《读者》现象”。即使是在纸媒渐渐没落的今天,《读者》依旧保持了其强大的竞争力和发行量,成为国民眼中的“国民杂志”。时不时地翻阅《读者》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
(二) 《读者》创刊背景
《读者》真正诞生于1981年4月,但它的筹备却从1980年秋天就开始了。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全国的出版行业、报刊行业开始慢慢复苏。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寂,之前被停刊的杂志纷纷复刊,全国的出版行业迎来了少有的黄金时期。在当时,全国人民几乎都处于对知识,对文化的强烈渴求中,人人都在找书阅读,书籍供不应求。在这种“文化荒”的情况下,创办杂志成为了当时出版界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胡亚权 、郑元绪 、曹克己 三人在甘肃兰州创办了一份大众综合性文摘类杂志,取名为《读者文摘》(后因与美国《读者文摘》的版权纠纷问题更名为《读者》)。3位创始人,总编曹克己是5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相关工作。另外两位编辑胡亚权和郑元绪是大学毕业于1968年的年轻人,一个出身农民一个生长于城市,毕业学校一个兰州大学一个清华大学,所学专业一个地理一个物理,唯一一个共同爱好就是非常喜欢读书。他们从学习到工作期间经历了十年的文革浩劫,共同经历了疯狂、痛苦、挣扎、失意、反思这些过程。“我想的最多一个问题是:将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生活命运完全寄托在一个人的智慧和思考上,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是有问题的。思想的统一,并不等于思想的禁锢。将人类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一律冠以封资修并简单加以否定,砸碎敲烂,肯定不行。上世纪70年代有过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口号。其实我们有把娃娃连洗澡水一起倒掉的情况。我们办的杂志就是想要告诉中国读者,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美好事物,高尚行为。”胡亚权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道。
《读者》以“发掘人性的真、善、美”为主题在创刊之初便大受欢迎,取得了成功。
二、《读者》发展历程
《读者》杂志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 《读者》的初创期
1981年一1984年,为《读者》的初创期。《读者 》确定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于1981年正式创刊,为双月刊,共48页,新闻纸黑白印刷,定价为0.3元。
在初创期,《读者》借着“文革”后形成的文化知识断层,全国“文化荒”的现象,率先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介绍西方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知识,填补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文化空白,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好奇,很快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关注。之后《读者》杂志发行量屡创新高,为杂志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读者》的发展期
1985年一1989年,为《读者》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读者》杂志的发行量经常稳定在150万册左右。同一时期,国内的出版行业经过短暂的黄金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国内杂志市场开始进入饱和期,各类刊物内容开始进行自我调整。《读者》根据当时国内杂志市场形势的发展,对《读者》的内容、编辑思想作了适时的调整,增加了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维持了《读者》发行量的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