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小姐姐年龄最大的也只有十三岁。年仅八岁的小姐姐,理解母亲难处的她心甘情愿的留在家里帮助母亲干活,忙完家里的活之后她还要照顾平路。她总是在闲暇之余背着平路到田野里玩,给平路抓蚂蚱的天真可爱,从土坡上摔下去坚决不流泪的坚强隐忍,给那群嘲笑平路的学生吵架时的勇敢,给重病的弟弟摸鱼吃而不慎沉入池塘的无私,小姐姐对平路的怜爱之心充满了亲情但是却又超越了亲情,一个纯真善良懂事的乡村女孩形象被树立起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纪尚小的改勇敢的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像大人一样到地里干农活。“改原来以为她还很小,力气不大,现在看来,她力气不小,人也长大了。”[1]其实长大的不是她的身体而是她那越发懂事的精神,是精神触发了较大的体力。在这里改心疼娘的孝心和成熟懂事流露出浓浓的甜美诗意。
刘庆邦塑造的这类善良纯真的小姐姐还有《灯》里的小连,因失明辍学在家的她身残志坚每天把家里打扫的亮亮堂堂,主动提出不打灯笼的体贴懂事,多做几个灯碗子好让别家的小孩子偷去的善良愿望,用自己的爱心去面对这个对她不公平的世界。在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下苦难被淡化,流露出的是浓浓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二)待字闺中的少女
“如果有这样一道测验题:你认为人类世界最美的事物是什么?我将一笔一画填上:‘少女’。”[2]刘庆邦在一篇《关于女孩子》的创作里如是说。在刘庆邦的小说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少女形象,她们都是妙龄少女,处在一个如花般美好的年纪,待字闺中,通过相亲的形式,找到了自己可以托付一生的那个人。她们在乡村爱情的道路上,饱含着情窦初开的含蓄羞涩之美。其成名作《鞋》中的守明是一个妙龄少女,通过相亲认识了“那个人”并且定了亲。按照当地婚嫁的风俗,定完亲之后的少女要亲手给自己的未婚夫做一双鞋。做鞋这件事看似简单,可是很多待嫁的小姑娘一到了这个当口都是很为难的,为此,守明平时在给家人做鞋的时候也在暗暗地努力着。“人家男方不光通过你献上的鞋来检验你女工的优劣,还要从鞋上揣测你的态度,看看你对人家有多深的情义。”[3]因此,守明在整个做鞋的过程中都是非常庄重,甚是是有点严肃的,从纳鞋底,做鞋帮儿,到最后的缝合,每个环节她都是亲历亲为,力求做到一丝不苟。妹妹偷偷地绣了几针,她都要给妹妹翻脸了。这双鞋寄托了她一切的感情,抱着鞋底的时候好像抱着那个人的脚,这样想着的时候她的脸和耳朵都是红红的。刘庆邦在小说中对守明做鞋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刻画,体现了一个乡村待嫁少女的纯洁与娇羞。跟守明有着同样的情感经历的是《春天的仪式》中的女主人公星采,对于未婚夫想见却又不敢见的矛盾心理,在星采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她们那个地方在三月三那天有个庙会,很多人都会上街看戏。星采想借着这个机会偷偷看一眼自己的心上人,在庙会上,很多有趣的东西都入不了星采的眼,她的眼睛一直在人头攒动的庙会上搜索着那个让她迫不急待想要见到的身影。可是事与愿违,当她急切的想看见那个人的时候却看不见,但是当她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那个另她魂牵梦萦的身影出现在她的视线里。此时,欣喜激动、紧张不安的情绪充满了她的内心。“星采瞅着不远处有个墙角,她身子一转,赶紧躲到墙角后面去了。刚躲起来,她又伸出头往场子里头瞅。”[4]那种既渴望又有些害怕见到心上人的忐忑心情,既想隐瞒自己的感情又故意让别人知道的矛盾心理,甜蜜中透过一些微微的青涩,实在让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