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文革时期出身决定了人物命运。六年级的“你”处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了解了一个词——“出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二字仿佛符咒一般,贴上了就如影随形,大人被贴上“黑五类”,便万劫不复,打压批斗无所不用其极;孩子被贴上“黑五类子女”的标签便无法与嘲讽、疏远绝缘,甚至连一个被公平对待的机会都没有,“你”就处于这种境地中。按理说,“你”成绩优异,品行端正,聪明好学,应该有着良好的前途的。但是只有在正常的年代才能实现这种假设。出身限制了他,在小学的的时候,“你”就算被“红孩子”录取却也只有被退回的命运,在北大荒,明明“你”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业绩优异,可就是因为出身而无法得到赏识。“后来你明白,是出身,是你的黑五类出身决定了连长对你的态度,是随着你们的到来而到来的档案,使连长知道了你的出身。···但对于当时你的来讲却是一种震动颇深的大事,它使你敏感脆弱的心灵再次受挫,它使你明白了北大荒这个今后不知要在此生活多少年的新环境,对你凭借这档案里记载的出身,有着一个怎样的框定。”[1](p134)在那样混乱又扭曲的年代只要你出身不正,那么就算你被欺负被冤枉被迫害了也只能默默承受。在出身的压制下,像“你”一样被标上“黑五类”的很多优秀青年就因为这样一种滑稽的原因而误了终身,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光明的前途,而那些所谓的“红五类”们,因为祖辈的荫蔽,时代的包庇,他们顺风顺水,人生一片坦途 。这些“黑五类”他们只能在这样一种压迫中默默地隐忍着活下去。“这些人有多少?光是帽子的“地富反坏右”就有大约三千万人;他们每个人的背后又都有一大串亲属,朋友,加在一起少说也有两亿人,也都成了难以信任的人。这样,普天之下简直就没有多少好人!十年文革,国家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就占当时国家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十七点五;中央机关副部长以上和地方副省长以上被审查的更达百分之七十五。”[2](p31)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其次,因为“出身”酿成的悲剧也是数不胜数。在被压迫被伤害的暴力血腥过程中他们只有选择用隐忍来保护自己。是的,只有隐忍,那个时候只能是有苦不能言,舆论的压力那样可怕,一旦被标上这样的标签的确就是永无翻身的可能。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批斗打压甚至是武斗。有多少人原本生活平和却因为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变得家破人亡,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的描写比比皆是,余华《兄弟》中宋刚的父亲只因为一句戏言就万劫不复,只落得惨淡收场。可见出身的威力有多惊人。因为出身的不同,“红五类”及其子女活得一帆风顺,任何好事都能分得一杯羹,而“黑五类”的人们便只能在命运的底层挣扎徘徊。在那个时代文攻武卫是很平常的事,“文攻指口诛笔伐,武卫指用武力捍卫。用文化攻击对方,用武力保护自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组成的战斗组织在批斗所谓的“走资派”,“黑帮”的时候,“温良恭俭让”被一扫而光,对人的凌辱和对人身的侵害屡见不鲜。”[3] “武卫”名义上是用武力保护自己,事实上到最后就完全发展成为了武力批斗。打砸抢早就屡见不鲜了。在《沉默的钟楼》中自然少不了对暴力血腥的描写,很多人都无辜受累被毒打过。黄宗远在被抄家时饱受欺凌毒打辱骂,他试图用承受的方式来躲过这一劫,可是叉子的好心帮忙却让他因为害怕事迹败露而选择跳水自杀。无奈之下的反抗却只有死路一条,只有默默挨打才能捡回一条命。在那十年里,暴力似乎已经不稀奇了。叉子死的那个场景,那场暴动如此的震撼人心也如此的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