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那时的崔莺莺能够像乖乖女一样按着父母亲的安排,按照封建礼教规范自己行为嫁给郑恒,她就不会是现在人人皆知的崔莺莺了,作者也不会花费过多笔墨来描述她,崔莺莺也无疑就是那封建礼教牺牲品中的一粒沙子,没有什么可让别人羡慕、学习之处,王实甫的成功之处在此也体现出来,他赋予深沉、含蓄的崔莺莺外在的凝重,又使她拥有内在的激情,崔莺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触犯不合理的旧礼教,并努力挣脱它们的束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完美生活,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她身份高贵,出身于封建社会豪门望族之家,从小崔夫人就对她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聘请了封建礼教卫道士,他是一个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这位循规蹈矩的老道士,每天便重复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从早晨到傍晚,都在给莺莺讲“四书五经”,讲解封建论理道德,教导她妇女应该遵循“三从四德”,女子应该接受“七出”责罚,他那时就是想将崔莺莺培养成封建礼教的楷模,而每天崔夫人都让她呆在自己的后院里,不让她接触外面的世界,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不得不留有封建女性固有的软弱性。但是通过书中的细节描写,依旧可以让读者知道:崔莺莺骨子里具有反抗性,她没有被社会所蒙蔽,她是个双重复杂性格的大家闺秀,这样的性格,对于在本文中的人物来说,我们应该两面看待不能片面了解,双重性格一般都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点,在当时那个制度严厉的封建社会中,父亲尸骨未寒,子女是不可以有男女之情的,同时更不能有谈婚论嫁的想法,否则会被人认为其是个不孝子,而本文崔莺莺确是恰恰相反,父亲尸骨未寒却又渴望爱情。话说当时道路有阻,在寺庙停留之时,遇到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互相吸引,于是对帮助自己解围的张生一见钟情,萌发了深深的爱意,因此她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心意告诉了张生。从那句自伤、自悲、自怜的“可正是人值残春浦郡东,门掩重关萧。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莺莺内心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也就引出来剧本第一折。在第一折中:崔莺莺看到风流倜傥文采出众的张生,就深深地被他吸引,并且自己并没有害羞的情节,居然是回头看了张生一眼,另外转笔写到红娘催促莺莺回避这个情节,就更加反映了莺莺对张生的迷恋之痴、之狂。但事情终究不是莺莺所想的那么美好,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在当今时代,当我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可以大胆的去爱、去追求,根本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更别说仅仅是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了!但是,对处在那个封建制度下的崔莺莺来说,那种追求恋爱和自由的行为是绝不允许做的,因为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子女,婚姻大事必须由着父母做主。本文刚开始就交代了,父母已经将她许配给了郑恒,就算是为人之妻的人了。但是我们从文中细节可以看到,回头那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反应出莺莺对封建制度的抵触和对爱情和自由的一种渴望,在那个社会女孩子应该很羞涩,当她们看到男人的时候应该学会回避,可是她不但没有回避,还故意回头看了一眼,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大胆的,不过也正好体现了崔莺莺的与众不同,同时也体现了本文的主旨:追求恋爱自由、反抗婚姻包办。另外一种行为是从心里发生的:对于男欢女爱之情,应是男生主动,但是我们在崔莺莺身上丝毫没有看到那张爱情的屏障,而是赤裸裸的表达,很明显是她的心,她先动了心,她通过自己的回头对张生示意,让张生也对她产生了爱意。再次在寺庙这么圣洁而庄严肃静的地方燃起了熊熊的恋爱之火。种种行为显示,我们可能会觉得崔莺莺是个不懂矜持的女子,其实不然,崔莺莺有个严厉的母亲,她的母亲一直以来对她的教育极为严格,善用一套固有的封建礼仪思想来教育她、约束她,因此,崔莺莺对这样的生活产生极度不满,正如她在后面还骂她的母亲“狠毒娘”一样,这种行为为下文的反抗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