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意象的文化意义
这类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师范大学与影视学院韩起英发表的论文《“松”的文化意义初探》[3]。该文主要研究“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松”所代表的不同内蕴。文章以“松”作为汉语中的一个植物词语入手,从“松”作为植物所具有的独特个性,逐步推演出其蕴含的民族气息、文化意义,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同时也向我们映射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独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序中对于文学与时代的变迁,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4](p543)之说。诚然,文学与时代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中的意象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不同,“松”也有不同的含义。此文就是从不同时代浅析松的文化意义。《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5]一文同样探讨了“松”文化审美形成的历史渊源, 同时也分析了“松”文化的形成经历,且从图腾崇拜、民俗文化的积淀、儒道互补的人格标准三个方面,构筑“松”文化的三个审美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 松”人文精神所蕴涵的生命美、情意美、人格美、气节美等四个方面的内涵。四个方面平行叙写,并无侧重点,对“松”文化的形成与内涵美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韩起英的文章主题大体一致,只是从全局对“松”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加以阐释,而对唐诗中“松”意向的研究着墨不多。
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6]中,李莉,邹国辉,董源等主要从高洁的人格和品性的象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及生命常青与淡泊清高的追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高洁的人格和品性的象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生命常青与淡泊清高的追慕。这些方面与唐诗中的“松”意象的意义大同小异,文章中虽有提及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徐寅、王勃等人的咏松名篇,但只是以举例的方式简单地带过,属于蜻蜓点水式地论述。同样地,李莉在《中国松柏文化初论》[7]中从松柏物质文化和松柏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中国松柏文化进行了论述。在论述松柏精神文化模块时,李莉在“灿烂的松柏文学作品”和“璀璨的松柏艺术作品”两个小标题下谈及到了有关松意象的几首唐诗,但只是简单地列举了诗名和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分析,而且这一部分的写作只占整篇文章的一小部分,故切合“松”文化研究的内容也只是浮光掠影、微乎其微。类似的还有张鹏飞的《论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8]等论著,这些文章大都从全局出发,总谈“松”文化的意义,并主要从松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偶尔提及唐诗也只是作为例子,并没有对唐诗中“松”的意象做深入的研究。
“松”意象构建艺术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在探讨唐诗中松的意象时,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为“意象”。意象包括物象,但不等于物象,意象是建立在物象的基础之上的。例如美国汉学家波顿·华生曾在《中国抒情诗歌》一书中,将唐诗的意象分为八类:山、水、天气、星象、树木、花、草、鸟。“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术语。“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中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 [9]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一种符号,是按照阳爻阴爻组合而成的,试图以六十四种符号概括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里的“意象”属哲学范畴。而“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见于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神思》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4]刘勰这里所说的“意象”主要是指诗人心中的物象,这里的“意”指的是诗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古人认为“意”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则是一种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自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中国传统诗论中一般用“意象”来指称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创作是对生活的再现,是一个要经历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当创作者对外界的事物有所感发时,便会选取一个具体的物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得读者能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这个独特的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让读者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能够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