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的大萧条与二战后美国的自我膨胀的现实,耶茨不喜用叛逆的态度来生活。他继承了海明威的朴实无华与菲茨杰拉德的通透感,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创作。“如果说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速写的话,那么理查德·耶茨的作品则是素描”。[3](p196)耶茨的写作基调平稳、语言朴实无华、刻画人物形象细致,多写平常生活中的普通悲伤。总之,他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精神脱节,创作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写实。如:《复活节游行》、《革命之路》以及《扰乱和平》等。
综述,耶茨的《十一种孤独》也是以这样的写作风格创作的,这其中无不饱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焦虑与失落感。然而,耶茨也因为自己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被同时代的作家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此外,耶茨作品《十一种孤独》里的人物类型的选取,必然也是他精心截取并仔细素描的时代生活的典型。为此,我们有必要将这十一种孤独进行分类分析,从而更好地使读者们了解到耶茨笔下的这十一种孤独形象具体的社会历史意义。
耶茨背离了时代文坛的写作风格,他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并不是时代生活下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因此,他出版的书的实际销量很差。[4](p8)可以说,他遭受了历史不公正的待遇,是个被历史所遗忘的作家。
据了解,文学界对耶茨本人以及其作品的研究甚少。就中国而言,国内有关耶茨作家作品的研究性报道与期刊论文仅有寥寥几篇。这其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的,只有黄永明的《孤独的代价》和刘雪梅的《绝望的爱情 破碎的美国梦——浅析查理德·耶茨的<革命之路>》的这两篇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关耶茨本人以及其创作风格的研究几乎为零。此外,国内有关耶茨作品《十一种孤独》中孤独者形象的研究,即:详尽地将这部小说中的十一种孤独以及孤独者们的剖析分类等研究,同样也是极其欠缺的。
于此,本文整理了耶茨的这十一种孤独的表现形式,继而把这些表现形式按照“孤独者们”生活的态度贯穿,最终归纳成四大类型的孤独者。即:畸形孤单、逃避自欺、软弱随众以及蚍蜉撼树的孤独者。其中,蚍蜉撼树的孤独者表现为:狂妄自大、挫败挣扎、一枕黄粱与选择搏斗。此外,被归纳的四大类型从侧面能较好的反映出不同种类的孤独者孤独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大类孤独的原因都能以“无助”、“无奈”来解释。综述,本篇是以“孤独者面对生活的态度”为标准分类;也可以说,“‘孤独的原因’:‘无助’、‘无奈’”是贯穿分类孤独者们的主线。
二、孤独者类型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作家眼里的孤独者形象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代作家拥有整体相似的写作素材与历史背景框架时,各自的写作风格与截选事物的种类或类型也会有所不一。以下,笔者将从人们“面对现实的态度”与“摆脱孤独的方法”等角度分类并剖析孤独者。
(一)畸形孤单的孤独者
置身于时代生活中的孤独者,感受到了了这份孤独,不喜与外界交流。他们习惯与世隔绝的生活,常处于被孤立、无法被理解或是没有办法述说自己的苦闷。而这份得不到排解的苦闷,最终还会将他们的人格逼得畸形化。他们的想法与行为总是那么极端,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一丝平衡与安全感。正如John Cacioppo所说,“孤独的人更倾向把压力理解为威胁而不是挑战,消极的请求器物或以感情的赞同方法来应答,而不是积极地适应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