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融入先帝理想
表中所述,处处是以“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的。所进谏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社稷、先帝遗愿上,将大的理想与小理想相结合,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来,使后主刘禅再怎么昏庸糊涂,也应该欣然听取、甘愿采纳。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二)语言特点
虽然全文只有624个字,但语言质朴、恳切而精练。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知遇之恩、“忠陛下”尽职尽责的思想感情统领全文。时刻不忘记先帝对自己的恩情与托付,处处为后主刘禅着想,急切地期望他继承父亲的志向,完成先帝没有完成的“光复汉室”的大愿望。诸葛亮抒发此情此景,便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里的想法,就是笔下所写的。情感倾注其中,道理简单明了,全部都一看就懂,并且很感人。
整篇文章没有用典故,没有用修辞手法,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注重真情实感。将朝臣和尊长不同的这两种身份安排的合情合理,文章的语言既不会丢失朝臣的身份,又符合尊长的口气,语言质朴,富有感染力。本文言语精炼,多采用四字句,同时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这反映了东汉散文流行的风尚。
文中,大量的复合词,因为诸葛亮的举措多,但是都详细说出会导致表文过长,让后主不愿细看。为此很多话,是经过他的精选而提炼成的,由此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成语,至今仍在使用,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个人品格融入
通常,别人的进谏能否打动我们,很大程度上受著作者的品格影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进言体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一大亮点。
1.先人后己
第一部分的进谏都是在讲他人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可到了第二部分,文章却一改前部,以“臣本布衣”[1]开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述说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生活状况,和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这便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报恩献终身”的故事,这也成为后人的美言。因先帝的信任,使其从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
对他经历的叙述,看似多余之笔,但实际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原因在于:第一,提到21年前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非常感激,更能体现自己的所说的话属于忠言,使后主听起来比较舒服。第二,用自身没有辜负先帝的给自己的特殊待遇,愿意抛弃性命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如此,让蜀国后主更不能忘了先帝建业的艰辛,并以此为榜样。第三,以二十一年来协助先帝治国的不平凡的经历,来阐明治国的艰难困苦,激励后主不能够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是后主应该学习的榜样,要学会知人善用。第五,讲明自己二十一年来,一直忠心为蜀汉,往后也是全力以赴的,希望后主能够出师讨伐,将兴复汉室的重任交托给自己。此举可以避免因为率领军队北上讨伐,致使小人进谏谗言而不给予信任,反而坏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