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多娇艳,当窗并三五。争弄游春陌,相邀开绣户。
转态结红裙,含娇拾翠羽。留宾乍拂弦,托意时移柱。
在这首诗中,诗人记叙了春日众女正想登楼游玩的情景,内容较为平浅,但又把女子的行为动作甚至是心理都一一刻画了出来,让人不得不注目了。然而由于当时的文人被视为“狎客”,这种诗歌是被后主用来与妃子调笑取乐,所以这首诗变得极为轻薄艳丽,充满了脂粉之气。但除却极尽能事描写女性的容貌姿态,后主又将结尾引向床帏,从而更加强调了色情意。如《采莲曲》:“归时会被唤,且试入兰房”。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而隋炀帝的艳情诗则没有陈后主的多,也没有后主的艳,更偏向于抒情与享乐。隋炀帝的艳情诗主要爆发于其即位以后,他那被长期压抑的浮浪本性被彻底释放,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与后主一样,奢靡荒淫,纵情声色,从而写出一些极为妖淫的艳情诗来。如《喜春游歌二首》:
步缓知无力,脸慢动余娇。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
禁苑百花新,佳期春上游。情深赵皇后,歌曲李夫人。
相较于后主的艳情诗,他的诗虽也看似充满浮靡之什,实则却无浮荡之气。魏征称杨广“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5]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二者所制歌词皆极为轻薄,绮艳相高。
2、边塞军旅诗
陈后主与隋炀帝二人在边塞题材的诗歌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不得不说跟他们二人在登帝位前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后主作为皇太子,登基似乎无可厚非,没有经历过沙场征战,自登基以后更是寄情于酒色,沉湎于享乐文献综述,自始至终在政治上更是无所作为,无心治国。然而一代帝王的他却对文学情有独钟,他将自己的文学偏好加之于政治立场,形成了整个社会对文学的重视。不得不说这既是文学之幸,却也是政治之哀。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军旅生涯,其国南陈偏居江南,他更从未领略过塞北风光,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多来自于对前人诗作的借鉴与模仿以及自己无限的想象。如《关山月二首》:
秋月上中天,迥照关城前。晕缺随来减,光满应珠圆。
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复教征戍客,长怨久连翩。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城遥接晕高,涧风连影摇。
寒光带岫徙,冷色含山峭。看时使人忆,为似娇娥照。
“关山月”作为乐府旧题鼓角横吹曲之一,后主沿用了旧题原义,在抒写离别之情之际,从戍边凄美的月色写进了羁旅征人孤寂的心扉。第一首中“圆珠”、“桂树”、“琴弦”这一串优美而深邃是想象,寄托着的正是将士们对光明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现实却是“长怨复连翩”,充荡着绵绵怨情。同样地,第二首将笔触由戍边将士伸到高楼思妇,一种相思,两处情愁。在后主笔下,本应深沉悲壮的边塞诗却流露出缠绵多情之感,从而彰显出绮丽轻靡之风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说明了后主边塞诗歌的一大弊端,即对于诗中本应豪迈阔大的戍边征战之景只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想象,或描绘月夜之景,或抒写思妇怨情,来表达离别愁绪,但在真实情感上是有所欠缺,甚至是虚伪的。
然隋炀帝则迥然不同于陈后主,他并非从小就生活在深宫后院,长于脂粉妇人之手,而是跟随父亲杨坚征战沙场,灭陈打天下。后来又南征北讨,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与其密不可分。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所体现出的刚健豪迈、慷慨激昂是其亲身经历与真情实感的迸发。沈德潜说:“(炀帝)边塞著作,铿然独异,剥极将复制侯也。”[6]如《饮马长城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