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说:“我的半生,飘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也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1][p172]三毛把自己放进她创作的每部小说中,以她为中心牵引着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上演她亲身经历过的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流浪中的自我放逐是三毛生活的方式也是她生命的状态,同时流浪中的自我放是三毛创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她作品所体现的重要内容和思想。细细探究这种自我放逐思想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独特的性格
三毛生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三岁的时候,因为不会写本名中的“懋”,所以就自作主张把它去掉了,给自己取名“陈平”。小学的时候,罚站等体罚被当做习以为常的事情,一般的学生不敢反抗,但三毛不愿接受这种体罚,并感到身心受到了屈辱,说不愿意去学校就不愿意去,她是真的不去学校,而且越来越严重。站在校门口,她一望见那黄色的平顶就又想走了,去做她想做的事,搭公车,到公墓,逃学去坟场并不好玩,尤其是下雨天,“世上再没有比跟死人作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2][p156]逃学时光她完全释放自己,念自己想念得书。此时的逃学,其实就是流浪的雏形。三毛讨厌墨守成规,她不安的自我时刻都能体现出来。因为沉迷于各种中外名著,以至于自己数学成绩奇差,所以三毛发愤图强,好好学习数学,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却遭到数学老师的侮辱,三毛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要想到自己还要去、上学,他就会昏倒。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下,三毛只能休学,开始了她第一次的流浪,她远离了不喜欢的学校,进行了自我的放逐。
三毛画画的天分极高,她先后跟着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学画画,又在顾福生的支持下,她写信给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并得到其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虽然在哲学方面,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她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找的灵魂的归宿,于是她又迷茫了。文献综述
三毛从小就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其实是就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放逐。而流浪正好是这种自我放逐在生活上的体现。流浪可以不断在旅途中发现新奇的事物,让三毛不停歇的感觉得新鲜。
三毛说:“我的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即使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3][p65]即使是她的丈夫荷西虽然也能在她心中有一定的位置,但在她的灵魂深处,终究还是有一块属于她自己的,别人不可侵犯的领地。三毛一直认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4][p89]三毛对生活不一般的品位与对命运不一般的追求,是她开始流浪生活的原因。为了追求个性与新奇,为了追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三毛坚持独立生存,这点使她坚定了流浪的信念。
三毛喜欢读书,但从来不为了某些人某些事故意去读书。在书的海洋里,三毛就是自由的翱翔,想看什么看什么,不想看了就不看。在写作方面,三毛的文章就如随笔一样,行云流水,前后不可以连接在一起,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随性的读书写作让三毛感到自我的放逐。
2.爱情的追求
在三毛花一般年纪的时候她在台湾文化学院学习,而在她二年级的时候,她爱上了那个比她高一年级的梁光明,两个人虽爱得轰轰烈烈,但经常意见有所不合。“三毛自己说:‘女孩子在归属感上总是比较急迫一点,当时自己也少不更事,往往在讲话之际给他压力,他总是考虑比我多,以他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怎么能一下子挑起家庭的担子呢?’”[5]三毛坚持两人毕了业就要结婚。但梁光明却觉得等事业稳定后再结婚会比较好,于是没辙的三毛只能跟他表示如果不娶,她就要去西班牙,出乎意料的是梁光明竟然祝她旅途愉快。于是在这种进退两难尴尬的情况下,三毛选择了出国,开始了她真正的第一次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