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妻妾成群》颂莲的形象
(一)学生身份到四姨太身份的性情转变
小说《妻妾成群》中,主人公颂莲在嫁给陈佐千以前,拥有一个鲜亮的身份:“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一位知识女性。 颂莲,这个纯洁白净的女学生,她的生活原本的轨迹理应与《妻妾成群》里自始而终没有出场的陈佐千的女儿陈忆云相同---坐在北平的女子大学里,恰如雁儿说的:“我们大小姐又漂亮又文静,以后要嫁贵人的”。 然而,命运却给颂莲开了一个悲惨的玩笑,在父亲破产而自尽后,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辍学,出卖自己给了陈家,赢得了陈佐千的四姨太名分。颂莲冷静而理智的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走进了陈佐千的传统呆滞的、被腐败充斥的家庭。从此,她开启了对自我身份转变带来的困境,陈家是一个封建礼教充斥的家庭房,夫权至高无上,众多妻妾面临的是赢得丈夫的宠爱,颂莲所要面临的是四个女人之间对丈夫的争夺,这四个女人以其所有智慧和才能,用尽所有心机和诡计,尽其全力地施展到和她们一样命运的女人们身上,演出了一幕封建家庭中女性之间相互残害的悲剧,颂莲就置身于事中。 毓如的嫉妒与阴郁,卓云阴险与诡计,梅珊的美艳与张狂,统统强压到初进陈家的颂莲身上,纯洁善良的颂莲只有被动、顺从的接受。她隐藏自己内心的美好向往与憧憬,悄然的与各位姨太太和其他女人展开了交往。她仅仅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自己的存在,树立良好的形象,然后获得这个家庭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陈佐千本人的认可。颂莲得到宠爱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富有性经验的男人, 陈佐千更迷恋的是颂莲在床上的热情和机敏。他似乎在初遇颂莲的时候就看见了销魂种种,以后果然被证实。 难以判断颂莲是天性如此还是曲意奉承,但陈佐千很满足,他对颂莲的宠爱,陈府上下的人都看在眼里”。
颂莲从做工还是嫁人两个问题中作出了选择,嫁入陈家,开始了与太太们的斗争,期间的你争我夺,竞相追逐绝不逊于男性的战争。 在陈家这一封闭的环境中,妻妾之间的猜忌、相互倾轧、自戕、无谓争斗的品性都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颂莲。为了缓解内心的晦暗阴冷,颂莲折磨虐待雁儿,强迫她吃草纸,同其他太太的倾轧和醉酒等发泄内心的愤懑与仇恨。然而,她内心的阴郁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日益增强,“她似乎看见那口废井跳跃着从紫藤架下跳到她窗前,看见那些苍白的泛着水光的手在窗户上向她张开, 湿漉漉地摇晃着”。这些极具象征性的景物意象,弥散着陈家残败、阴暗与死亡的气息。斗争的持续依然是女性们相互残害的悲剧,最终颂莲的生命走入末路,“颂莲发出了惊心动魄的狂叫,陈佐千闯进屋子时候看见她光着脚站在地上,拼命地揪着自己的头发”,“颂莲一声声狂叫着,眼神暗淡无光,面容更是像一张白纸”,“陈佐千清楚地意识到这是颂莲的末日,她已经不是昔日那个女学生颂莲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妻妾、主仆、朋友等关系被仇视、敌意和相互残害充斥,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同情被妒忌、虚荣和刻毒所替代,人格渐渐裂变到失去本来面目。颂莲的形象是悲剧的,然而这个悲剧不仅仅局限于其自己,而是整个封建家庭势力左右下的悲剧在女性身上的集中反映。
(二)“痛苦和恐惧”的心理
苏童在谈到写作《妻妾成群》时曾说过,他希望人们把这部作品理解为一个“痛苦和恐惧”的故事。诚然,这种痛苦和恐惧在主人公颂莲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颂莲是一个时代知识女性,但是她宁愿嫁给一个有钱人做小妾,也不远去做工。这一选择本身就注定是一个悲剧的结果。在她这场蜕变中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她抱有青春的憧憬,见到飞浦拉琴,令她想起大学空室那个拉琴的男生,在小说中,拉琴的飞浦与大学空室里的男生,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生命,他们是被颂莲渐渐遥远的青春所笼罩的意象,青春的热烈梦想,在幻想中陷入深重的悲哀。陈家所有的女人 都在挣扎着、斗争着,同时也在接受着煎熬,颂莲进入陈家的伊始就陷入了自己人生痛苦的境界,“唯有知知更鸟在石榴树上啼。人浮在怅然之上,悲哀之下”。卓云的两面三刀,令颂莲这个单纯的女性不能置信,友情蒙上一层淡淡的寒意,她也陷入到友情的痛苦之中。她在陈家这个封闭的环境,一切为着陈佐千活动,义无反顾的想要得到陈佐千的宠幸,但是随着陈佐千的冷淡无情,她怀孕的可能也被逐渐的淡化为一丝幻想。颂莲在陈家最终走向毁灭,她的整个人生经历无不充满痛苦和内心挣扎。颂莲是一个柔弱、善良的人,她用自己的顺从诠释了封建大家庭中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性变异和痛苦,从而也暴露了她的性格缺陷。她的悲剧是痛苦的心理导致的悲剧。
- 上一篇: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下一篇: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
-
-
-
-
-
-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