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偏概全的手法造成电视新闻失实
在采访工作中,有的记者还采用以偏概全的手法,有选择的只拍摄自己新闻需要的正面镜头,而同自己拍摄内容相驳的画面却刻意地忽略拍摄。比如某记者要赞颂某个社区的环境好,干净整洁,他就只拍摄干净整洁的镜头,而对垃圾桶旁未清理的垃圾以及一些卫生死角视而不见,不予拍摄。这也是加入了记者的主观意识,虽然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三)后期制作过程中失实
在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后期剪辑是从素材到成品新闻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对于新闻创作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这个阶段,记者或者编辑人员通过编辑软件把采访中拍摄的素材进行整合,并加以优化处理,最后加上配音解说,就成为了一条完整的新闻报道。在这个环节中出现失实的原因主要是记者为了使新闻节目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容易感染受众,而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和技巧进行修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表现了新闻节目的主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失实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
1.后期剪辑失实
后期剪辑就是通过非编软件把采访过程中拍摄到的画面有选择性的拼接起来,制作成为连贯的新闻节目。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运用得当,通过编辑软件往往能够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过非编软件制作新闻简单易操作,而且制作成本低廉,这也成为了一些虚假新闻的温床。
2012年6月笔者在周口电视台实习的过程中参与过一篇记者体验的拍摄,一开始出镜记者说在采访的过程中看到有农户在收芹菜,自己想体验一下农民收芹菜的辛苦,然后就是快镜头配上欢快的音乐表达体验的过程,结尾配上记者的后出镜,表达出自己近两个小时的体验就已经很累了,而农民却要整天这样忙碌,表达对农民的敬意。
作为一条长达5分钟的记者体验类新闻,这条新闻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而事实上,这却是一条虚假新闻,整条新闻的拍摄时间一共只有不到半个小时,并没有记者在后出镜中说的体验了近两个小时。这条新闻的拍摄,更像是微电影的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记者一直在和摄影师商讨怎样拍,怎样设定情节。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记者把几分钟拍摄的画面剪辑到一起,再加上最后自己说的那句“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这条体验新闻也就算完成了。在这条新闻中,记者运用非编软件,把有限的画面配上采访中录制的记者出镜,再加上利用了新闻不可能过长这一条件,制作了这么一条“假体验”。
2.同期声失实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表现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手段。“同期声,是指在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记者出镜、人物讲话、采访对象的谈话、环境背景的音响,它是电视新闻的声音形象元素”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给被采访人所说的话加上同期声,也是便于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采访过后的后期编辑过程中,记者要把录制的同期声进行剪辑,筛选适合自己新闻主题的同期声,最后还要把同期声听出来,做成字幕。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常常会遇到被采访者说的方言听不清或者没有方言文字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往往需要把听不清的或者没有方言文字语句换成意思相近的书面化语言打出来,做成字幕显示出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些记者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刻意修改部分词语或者选用几句话里面的个别词句精剪出来,重新组成新句使用,从而达到阐述自己新闻主题的目的。
- 上一篇: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研究
- 下一篇:从《非你莫属》看求职类节目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
-
-
-
-
-
-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