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庆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观众总是不断地追求新鲜感,如果还是一成不变,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就会产生乏。”“这样的套路对听众和观众来说是老掉牙的套路,几乎能倒背如流;其程式化的电视镜头也不外是会场里台上台下的人头亮相,以及领导被前呼后拥地陪同着到每一处检查工作的指指点点等。” 这样完全流于表面形式的主持,对观众来说早已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收视麻木。当然,在特定的日子,比如说春节,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新闻播音员的服装、表情、甚至包括拜年的动作等副语言都与以往不同,程式化也会变化。
由于时政新闻有较强的严肃性、庄重性和政治性,导致在长期报道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模式。即现有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受众的选择和节目自发调整而共同形成的,所以现有的报道模式会有它的合理之处。但经过激烈市场化竞争、后现代人群对传统事情无厘头结构,传统受众的流失,传统程式化已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新型需求。
(四)新闻编排顺序不合理
在日常电视时政新闻中,常常看到新闻的编排不是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确定,取而代之的是领导的职务高低这样的新闻报道可能为领导在电视荧屏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光辉形象”,但却严重地削弱了新闻报道的自身内涵和品质。以《新闻联播》为例,政治性新闻要优先安排,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新闻价值大小,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2012年4月24日中央新闻联播中先是胡锦涛会见了南苏丹总统,然后是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会见的各国领导,参加的会议。整版新闻报道完全按照领导的职务大小排列下来。报道上也没有挖掘更大的新闻价值,而只是说胡锦涛会见了南苏丹总统,有哪些重要领导陪同,然后南苏丹又是哪些当官的来的。由于这样,网友调侃新闻联播“前十分钟国家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人民大众很幸福,后十分钟国外很乱”。同时,由于记者的惯性思文,他们因此不会主动深入挖掘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不会用心去选择更好的报道角度和比报道领导活动本身更重要的信息。于是,时政新报道往往千篇一律,失去了像民生新闻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当然,领导的活动新闻并不是不可报道,关键在于合理的取舍,要提高报道的贴近性、生动性和引导力,要体现新闻的“新鲜度”。应该说,有相当部分的活动内容是领导例行公事之需,诸如参加部门的先进表彰、各项工作的检查以及各种慰问活动等,涉及这些常规性活动的“领导新闻”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与新闻的“新”字根本无法沾边,没有了新闻“新”的特性,显然就是去了时政新闻报道的魅力。
二、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定位过于政治化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电视台为传达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路线政策的时候,为服务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常常以宣传和舆论引导等词汇为主导,在节目中充斥着严肃、沉闷的气息,从而在时政新闻与普通百姓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
“媒体和记者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宣传者,他们头脑里有太强的传声筒意识,只会教条主义地传播领导和组织所说的话,缺乏受众意识,根本不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这样的时政新闻过于政治化,严重教条主义。从传播学的原理来分析,这种不讲对象的传播没有任何的传播效果,甚至可以说,传播到达率几乎为零。所以受众意识的树立是一个非常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政府召开的一个会议或者作出的一个决策,我们都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考虑。会议和决策所讨论和议诀的事项,是否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一项会议和决策,群众最关注的会是什么内容。我们做时政新闻报道并不需要一种面面俱到的结构形式或者以一种格式化的方式进行报道。格式化不但会让受众产生严重的收视障碍,而且可能遮蔽属于本报道核心价值的新闻内容。因此,我们所提倡的报道方式应该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候,只有简洁明了、直击新闻核心的报道方法,才更能符合人们对于效率的追求。而只有确立起民生立场、受众观点,新闻工作者才能在领导人的长篇讲话中,在厚厚一叠的政府公文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最为观众所关心的东西。只有这样,对于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新闻工作者才不会被过多过滥的材料迷住了眼睛而无从下手,不知取舍。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受众视角,新闻工作者才会直奔新闻的主题,抛弃教条主义、四平八稳的格式化的套路, 而获得开门见山、直通观众和收视兴奋点的传播效率。
- 上一篇:新浪网易凤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报道比较
- 下一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方向研究以《民生报道》为例
-
-
-
-
-
-
-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