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的城市表达这条伏线一直延伸至今,在2011年15期的新周刊创刊15年特大号上,他们以一个“中国控”的身份提出了15个问题,其中关于城市他们仍然在问几个追索了多年的问题:如何发现城市魅力?像什么一样生活?怎样才能住得像个人样?
当然,《新周刊》在为中国城市快速发展振臂欢呼的同时,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病”也进行了批判性的现代性反思。《新周刊》的很多报道批判了城市中单调的建筑、凌乱的街道、无序的规划,从环保、生态的人本主义出发,提倡“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环境与它的居民应当是和谐一体的生活环境”的理念。
2000年以后,《新周刊》当时持续的关于城市的各种火热的批判、讨论发生了改变。《新周刊》总编辑封新城也曾陈述这种转变,最初几年的《新周刊》是以批判者自立并赢得社会和市场。但从2000年的第一期发生了明显的偏向,一个词叫“生活方式”。关于生活方式的部分,在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进行详细陈述。
二、《新周刊》的城市叙事
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叙事的范围并不囿于狭隘的小说领域,它的根茎伸向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所有文化、所有社会、所有国家和人类历史的所有时期,都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叙事作品。叙事在时间上具有久远性,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它与抒情、说理一样,是推动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基本动力,并与抒情、说理一起,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标志。
然而,把叙事这一重要现象正式纳入思潮的视野,却是非常晚近的事。20世纪60年代末,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正式诞生。结构主义叙事学(经典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局限于文学,主张对叙事虚构作品进行内在性和抽象性的研究。首先,结构主义叙事学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主张将叙事作品视为一个内在自足的体系,它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的制约。其次,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强调研究对象的静态、共时性,它分析、描述的并不是个别的、具体的叙事作品,而是存在于这些作品之中的抽象的叙述结构。因此,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程度上个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局限性。于是,后经典叙事学或“新叙事理论”又开始在西方(主要是美国)兴起。后经典叙事学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对经典叙事学的某些理论或相关概念进行重现审视或反思;在分析叙事文本时,更为注重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的作用;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更为注重叙事现象的跨学科、跨媒介研究。
- 上一篇: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措施
- 下一篇: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娱乐化特征分析
-
-
-
-
-
-
-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