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环境影响状况的评价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最早是对于核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60年代,英国总结出了较明确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受影响人群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即环境影响评价的“三关键”(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48999
“环境影响评价”在1964年国际质量评价会议中首次亮相。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被赋予法律权效出现在美国1969年发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国际环评爱好者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搭建起国际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包括创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开展国际会议等。随着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银行最先将其实践到某一投资项目中,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并于1970年正式成立环境与健康事务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1970年美国首次出现以来,目前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得到融合和应用,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由单纯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到对社会和经济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出现一些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如环境风险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等,评价的方法由单一的方法发展到以适应性方法为代表的综合性方法,并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模拟和系统控制理论从而客观反映实际情况提高科学性。各种评价制度有点互相融合,表现出灵活性与强制性的统一,法律形式的评价制度增加了规定的弹性,政策形势的评价制度的强制性得到了加强。
2.国内研究现状
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有桥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备和绿化地带等做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按照上述法律,国家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部门把环境影响评价定为开发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1)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实施。自(环评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了更好地促进规划环评的有效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部先后在配套法规的制定技术的准备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保障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有效结合,2006年国家环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从国家到地方,规划环评工作已经逐渐开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学体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 虽然国内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我国尚无通用成熟的技术、方法、评价指标及体系等。特别是当前应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普遍详细度不够、不确定性强、还停留在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而且缺乏在决策中体现环境评价结果的方法,这些缺陷导致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差、预测结果不理想、减缓措施制定的不够详细,使得环境评价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实践方面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论文网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还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环评报告书等,铁路系统目前尚未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但对一些大项目也做过一些类似的规划环评工作,如青藏铁路建设,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在该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系统的、大量的评价工作。环保总局将在全国重点地区和行业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工作,包括黄河中下游能源富集地区、海西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地区以及钢铁、石化、电力、造纸和煤化工等重点行业,这必将大大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开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