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相关研究外国学者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较早。McConnell和Servaes(1990) 对1976年的173家样本公司以及1986年的1093家样本公司的托宾Q值与股权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公司价值是其股权结构的函数,内部股东的股权比例与托宾Q值的关系是先向上、后向下的,存在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当内部股东持股从0开始增加时,托宾Q值开始增长,并在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达40%-50%时实现最大,然后托宾Q值开始逐步下降[1]。 Myeong-Hyeon(1997)[2]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研究得到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投资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价值。此后的Qi Chen,Ray Goldstein and Wei Jiang(2005)[3]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预测显示其与基金业绩的变量存在显著关系。Levy(1983)[4]对捷克和欧洲企业的研究后也赞同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方面)与基金公司绩效关系不明显。Demsetz和Lehn(1985)的文章[5]认为: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与公司价值最大化是相一致的。他们在论文中对511家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的会计利润,公司规模大小、公司是否为媒体行业或体育产业以及公司是否处于管制行业或金融机构等因素相关。但是他们的实证分析则表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并不存在相关关系。Shleifer和Vishny(1997) [6]认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由于缺乏外部监督或者由于外部股东多样化,控股股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经常不惜牺牲其他股东利益,因此认为股权分散公司的绩效要优于股权集中的公司。64241
2 国外相关研究
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看法也不一致。
部分学者认为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王健超(2006)[7]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股权的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比关系,股权结构越集中,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的绩效可能越不尽人意。而在三种典型的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类型(控股型、并列控股型及股权均分型)中,一家控股型的基金管理公司表现较差,而股权均分型基金公司在运作基金的能力上则得到了肯定,其旗下基金取得的业绩表现也更为突出。周文和(2006)[8]通过对不同公司股权结构下基金业绩的统计对比,发现股权集中对基金业绩存在制约作用,合资型基金和股权多元化基金具有明显的管理优势,公司股权结构存在多元化的趋势。王冠东[9]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并不对基金公司的业绩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利于业绩的提高,股权的高度集中并未能给股东权利的行使和决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便利,反而可能会干涉公司的投资活动。
小部分学者则认为股权结构对基金管理公司绩效无显著性影响。例如,何杰(2005)[10]以2002年中国契约型封闭式投资基金的相关数据为样本,以基金会计业绩和风险调整业绩中的詹森指数作为业绩指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基金前十大持有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比例、基金管理公司及其股东持有基金的比例对基金业绩及净资产费用率均无显著的影响。张兵(2008)[11]在其硕士论文中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现实状况,加入了基金规模、外资股东等因素,考察不同股权结构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的绩效表现。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国内基金管理行业中,股权的集中度与绩效之间并未呈现显著性关系。相对控股型基金公司在运作基金的能力上得到肯定,其旗下基金的绩效较为突出。外资的注入对基金业绩起到正向作用。张兵,王石林生[12]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